親愛的小伙伴們,今天是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為保障大家的合法權益,提高大家健康消費意識,廣州網警梳理出當下常見的3種網絡消費陷阱,提示大家謹防落入。現在開始敲黑板:
“帶鉆”網店網評有水分
隨著網店監督機制越來越完善,大部分高分信譽網店還是值得駐足的。然而,也有個別“帶鉆”網店渾水摸魚,外表光鮮亮麗但其實并沒有幾件真貨。那么問題來了,這樣的店鋪怎么能獲得如此多的信譽好評呢?貓膩在這里:個別商家為了提高網店信譽雇傭刷手,只要商家支付商品本金和刷客傭金,刷手就能按照商家要求完成刷單和刷信譽的任務。商家發空包裹,刷手簽收、確認、給好評。
【網警提示】
各位網民在買買買的同時,要加強警惕、注意辨別、廣泛對比,對于那些被浮夸、相當偏離實際的贊美評價霸屏的網店。您要擦亮眼睛啦!
培訓電話擾不停
“您好,是某某家長嗎?我們是某某培訓機構,請問您的孩子有報補習班的打算嗎?”近期,不少市民投訴經常接到此類騷擾電話。分析發現此類推銷電話目標明確、針對性強,通過依法開展調查,警方破獲了一起某機構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目前已依據《網絡安全法》相關規定對該機構處作相應的處理。
【網警提示】
各位家長在選擇培訓機構的時候,要提高意識,注意核實培訓機構的辦學資質。同時,警方提醒相關培訓機構,根據有關法規,要依法落實用戶信息保護,惡意騙取、買賣公民個人信息等均屬于違法犯罪行為,必將受到法律懲處。
不保健的保健品
目前,大家或多或少都會在網上或朋友圈上看到賣保健品的帖子,不少保健品更是刻意將自己包裝得“高大上”,給自己貼上很多標簽,比如“國內唯一一款”“全球公認”“美國××醫學院臨床證明”“歐盟EXX認證”等。
由于保健品是作為介于藥品和食品之間的特殊商品,較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夸大功效。他們抓住了老年人在保健方面的心理需求,將一些普通的保健品偽裝成天價高科技產品行騙。甚至還有一些商家鋌而走險,私刻國家行政機關公章、業務專用章、事項許可章等,偽造保健食品批準文號、證書等。
【網警提示】
“不看廣告看療效!”再好的保健品,只有保健的作用,不能當做藥品來治病。尤其對那些吹噓功效強大的,更要謹慎辨別、提高警惕。如果老年人患病,應該到醫院去治療,購買藥品務必到正規的藥店購買。所謂“包治百病”或者“專治疑難雜癥”的保健品宣傳,都是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