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楊銳冰 伏廣進/文 牟進勇/圖 通訊員 龍步青)沿著一條泥濘的鄉村土路穿行,路過一片苞米地、灌木叢,循著大鵝和家狗的叫聲,在一條布滿青苔的小河邊,我們看到了在家門前迎接我們的張成陽和他的母親。
今年7月,畢業于贛榆高級中學的張成陽收到了來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為給張成陽籌學費,因小兒麻痹癥而腿部殘疾的繼父去工地當起了泥瓦工。一家人想盡辦法東拼西湊,依舊還有5800元的學費沒有著落。如果你愿意幫助張成陽解決學費問題,請和蒼梧晚報助學熱線13851291243聯系。
生父病逝
母親帶他改嫁后又患重病
近日,本報第七季助學公益行來到贛榆區海頭鎮馬莊村,張成陽家就在這個村子里。“為給孩子湊學費,他爸去工地打工了,家里就剩我們娘倆,快請進吧。”在張成陽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他家,他的母親招呼我們進屋。
張成陽的家是由水泥磚和石棉瓦搭成的兩間簡易房,雖然簡陋,但屋里屋外都被母親收拾得干凈利落。
“孩子三四歲的時候,生父就得病走了。”張成陽的母親說,從石橋鎮改嫁到海頭鎮馬莊村后,自己和現任丈夫共同承擔起撫養四個子女的重擔,兩口子靠打工、種地維持生計。在四個子女中,張成陽懂事又爭氣,從小到大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讓兩口子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然而,就在張成陽讀高二那年,母親查出患乳腺癌。為了不影響孩子學習,母親對兒子隱瞞了病情,選擇獨自到區里的醫院接受治療。“在化療最難熬的日子里,我曾想一死了之,但想想還有那么優秀的兒子在等我回家,我最終還是選擇撐下去、活下來!”難掩悲傷,張成陽的母親不停地擦拭淚水。“幸虧有醫保可以報銷大部分費用。但化療后,我只能留在家中養病,家中所有重擔就全部落在了行動不便的丈夫身上。”
張成陽排行最小,兩個姐姐遠嫁、哥哥也在外地,雖然家里困難,但都幫不上忙。
考上大學
繼父去打工為他掙學費
今年,張成陽以365分的成績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自動化專業錄取。談到高考成績,張成陽直言自己沒有發揮好:“今年試卷簡單,但數學意外地拉了后腿,少考了將近40分。”這也讓他和心目中的理想大學———南京大學失之交臂。但樂觀的張成陽表示,“以后還有機會,本科四年我會好好學習,爭取考研到理想中的大學深造。”
“是我的病拖累了孩子,他雖然沒有考上理想中的大學,但已經盡力了,鄉鄰也都夸我教育得好!家中出了唯一的大學生,我這個當媽的還是感到很驕傲。”張成陽的母親說。
然而高興之余,7000多元的費用還是難住了這個一貧如洗的家。為了給張成陽湊學費,不顧腿疾和天氣炎熱,繼父到工地上當起了泥瓦工。“我也想跟爸爸一起去打工,但爸爸讓我照顧在家養病的媽媽。”張成陽說。
“生父走得早,我雖然對他沒有什么印象,但在收到錄取通知書后,我還是到他墳前報了喜。”張成陽說,自己和繼父相處得非常好,“他很善良,把我當親生兒子一樣疼愛,為了供我讀書,他和媽媽都為我付出了很多,他就是我的親爸爸。”
“我打算申請勤工儉學,課余時間再做做兼職,還要好好學習多拿獎學金,讓爸媽不再為我的學費操心。等以后有能力了,我會好好孝敬爸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面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張成陽還是很樂觀的。
張成陽的學費共計7049元,一家人在東拼西湊之后,還有5800元的學費沒有著落。
大愛凝聚
八旬老人叮囑孩子好好學習
昨天,本報第七季助學公益行發布了《東海學子陶攀攀:替哥哥圓大學夢》。從報道中得知陶攀攀家境貧寒和奮發圖強考上大學的故事,愛心人士紛紛伸出援手。截至昨天上午8點半,陶攀攀所需9000元學費全部資助完畢。
溫暖和感動每天都在上演。8月13日下午,東海愛心義工飛魚帶著來自東海農場(四連)的學子王志明,來到浦南九如城康養中心,見到了資助人——88歲的陳爺爺和85歲的徐奶奶。“正是因為黨和國家的關心,我和老伴才能過上現在安定的生活。”陳爺爺說,“我們的年齡都往90上數了,能為社會奉獻一點是一點。”
“困難只是暫時的,到大學后,你要好好做人,好好學習,學成后為國家作貢獻。”看到王志明后,八旬老人握住他的手囑托。
“困難也是對我的一種磨練,我不會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的。”從徐奶奶手中接過裝有1.2萬元現金的紅包,王志明向兩位老人深深地鞠躬致謝。
蒼梧晚報助學公益行面向品學兼優、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支付學費的大一新生(城鄉低保戶、重點優撫對象、殘疾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災因病致貧家庭的子女和孤兒優先),如果你也正在為大學學費犯愁,或者身邊有貧困學子,請盡快與本報助學熱線聯系。愛心人士可以搜索13851291243加微信進入蒼梧晚報助學公益行微信群,也可以加入助學公益行QQ群157817222,以及時獲得貧困學子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