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文化建設固本培元、守正創新,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如何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要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因此,堅持走文化創新之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共同思想基礎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創新作為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的動力源泉,積極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牢牢把握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文化是人類獨有的生存方式,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不竭動力。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五千年而長盛不衰,就是自身擁有一種吐故納新的能力,擁有一種求變圖強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方向引領行動,行動成就目標。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牢牢把握文化創新的發展方向,才能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發展。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不移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新時代文化建設,具體落實到把握方向導向、創新理念思路、改革體制機制等各個方面;要牢牢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充分發揮其主導和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全過程;要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充分發揮文化啟迪思想、陶冶情操、傳授知識、鼓舞人心的積極作用,在文化創新發展中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不斷推出更多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要深刻理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強調的“創新是文藝的生命”的博大內涵,把創新精神貫穿于文藝創作全過程,增強文藝原創力。同時,要把握好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進一步發揮創新的驅動作用,不斷推動新時代文化文藝事業在守正創新的軌道上實現高質量發展。
始終站穩文化創新的人民立場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指出:“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同時還強調:“人民既是歷史的創作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等。這些精辟的論述,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文藝要反映好人民的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億萬人民群眾的共同事業,人民是歷史的創作者,也是時代的創作者,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力。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和媒體技術的更新迭代,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質量、品位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提升,同時,人民群眾的文化創新活力也競相迸發。文化創新的成果是為人民服務的,文化創新的成效應該由人民群眾來評價;文化創新的活力來自人民群眾,文化創新的活動應該吸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推動文化創新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準確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推出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文化創造成效的最高標準。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構建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文化創作、生產、傳播、評價機制,不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積極同廣大人民群眾一道感受時代的脈搏、生命的光彩,為時代和人民放歌。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立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放眼新時代日新月異的生活氣象,奮力書寫廣大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豪情壯志,自覺肩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形成人心凝聚、精神相依、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大力培養文化創新的優秀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推進文化創新、繁榮文化事業,離不開一批有影響的文化各領域領軍人物,離不開一支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心系民族復興偉業,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弘氣象。”“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把文藝創造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寫在人民奮斗的征途中。”“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唱響昂揚的時代主旋律。”這些殷殷教誨,體現了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時代要求,完成這些使命任務,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實踐創新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創造了良好條件,也為文化領域識才、愛才、敬才、用才提供了廣闊空間。新征程上,文化藝術界必須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領軍人才培養,建立健全重大文化項目首席專家制度,開展好高層次人才的選拔推薦工作。加強復合型人才、緊缺型人才培養,多渠道引進海外優秀文化人才。建立科學的文藝作品評價體系,完善文藝評獎機制,改進文藝評論工作,持續激發文化文藝人才的創新活力。努力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名家、文藝大師,推動當代中國文化事業不斷出精品、出流派,在世界文學藝術領域鮮明地確立中國氣派和中國風范。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要不負人民重望,不負時代重托。領時代之風尚、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用力用情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勇毅前行,守正創新,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傾心書寫人民的奮斗,傾力表現時代的精神。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民族、鐫刻在人民心中的豐碩業績。(□ 李超)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委宣傳部
總值班: 吳弋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