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孫晨晨)四月的海州灣畔,草木葳蕤,茶香滿谷。
連日來,連云港市贛榆區班莊鎮2000余畝茶園迎來了春茶采摘高峰期。晨曦微露,采茶工人便已開始搶摘珍貴的“黃金芽”,力求在最佳時機鎖住茶葉的鮮香。
將生態“高顏值”轉化為經濟“高價值”,讓滿山翠色化作富民的“金葉子”。這樣的生態智慧,茶人王宜朵的感受最為真切。
“茗片”飄香 夾谷山上采茶忙
踏入夾谷山麓的茶園,漫山遍野的茶樹在春日暖陽的輕撫下肆意生長,嫩綠新芽競相蓬勃萌發。
清晨5時的夾谷山,薄霧未散,茶園里已人頭攢動。采茶工人彎著腰,拇指與食指捏住茶樹枝頭,指尖輕輕一掐,翠綠的嫩尖便落入腰間的竹簍,竹簍中的鮮葉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堆積。
張大姐是采茶熟練工,此時腰間的竹簍中已經半滿,“我就住在這附近,誰家茶園需要采茶我就來。好的時候一天能賺兩百多。”
不遠處,王宜朵正穿梭在茶壟間,叮囑工人:“頭茬春茶最金貴,只采一芽一葉,保證品質。”
王宜朵是連云港市綠茶制作技藝傳承人,眼前便是王宜朵家庭農場的核心茶園。“最近是春茶采摘的關鍵期,各家茶園都在忙著采摘。”王宜朵說,“好的茶葉應摘取最頂端的嫩葉,采摘時需精準,避免帶上下面的老根,因為這些老根會影響茶葉口感,降低整體風味。”
據了解,越冬后的茶樹在春季萌發的芽葉更為肥厚,色澤濃郁翠綠,富含多種維生素。用這樣的芽葉制成的春茶,憑借優良的品質與獨特香氣,深受市場青睞。
班莊鎮位于亞洲北溫帶,生態環境得天獨厚,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晝夜溫差大,適宜茶樹生長。所產茶葉品質獨特,別具一格。夾谷春茶場負責人竇立耿表示:“為搶抓春茶采摘黃金期,我們每天需要100多名采茶工人,高峰期一天可采摘茶青6000斤,制成干茶1200斤,并且與周邊120多戶茶農建立了合作關系。”
科技賦能 制茶效率提升幾十倍
中午,王宜朵還沒來得及吃幾口飯,又有幾個茶農提著鮮茶葉登門。由于家里缺乏加工設備,附近的一些茶農選擇將鮮茶葉賣給王宜朵。“鮮茶葉根據品質收購價格有所不同,一般在30到50元一斤。”王宜朵邊介紹邊稱重。經過仔細稱量計價,茶農們拿著現場結算的錢,心里美美的。
飯后,王宜朵帶著記者去參觀制茶流程。“轟隆隆……”加工車間,機器轟鳴。
“這臺機器叫茶葉理條機,新鮮的茶葉在理條機中就可以完成殺青。”王宜朵說。熱浪裹挾著茶香涌出,鮮葉在高溫滾筒中翻滾跳躍,葉片從翠綠逐漸轉為暗綠。“殺青是關鍵,高溫快速鈍化酶活性,鎖住茶香。”她抄起一把茶葉搓揉,葉片柔軟卻不斷裂,“火候到了!”這時,王宜朵拿起理條棍,將它們放入機器中。“這理條棍是茶葉塑形的關鍵。”隨著理條機轟隆作響,理條棍與茶葉不斷摩擦、擠壓,原本蜷曲的茶葉逐漸被捋直,變得更加規整。王宜朵將這些通過理條機的茶葉放入簸箕中進行顛簸,在有節奏的抖動中,茶葉中的雜質因重量與形態差異與茶葉分離。最后,將篩好的茶葉送進烘干機烘干,茶葉就算制作完成了。
“過去手工制茶,一人一天只能做30斤,自從上了機械化設備,效率提升幾十倍,茶葉的品質也更加穩定了。”王宜朵笑著說。
茶旅融合 茶園成為研學休閑景區
雖然已經用上了機械化設備,作為綠茶制作技藝傳承基地,王宜朵的家庭農場仍保留了傳統炒茶工藝。
4月17日,撫育安幼兒園的180名師生前來體驗茶文化。電炒鍋前蒸騰的霧氣裹著青葉香,孩子們圍著王宜朵嘰嘰喳喳地發問:“葉子燙不燙呀?”“為什么茶葉會卷起來?”
在炒茶區,王宜朵系上靛藍粗布圍裙,將200℃鍋溫的炒茶鍋擦得锃亮,揚手撒入一捧鮮嫩茶青。雙臂如游龍般在滾燙鍋中翻攪,茶葉在指尖跳躍,漸漸蜷曲成碧玉螺形。“這叫‘手不離茶,茶不離鍋’,咱們老祖宗的手藝要傳到你們的小手里。”她耐心細致地對小朋友們講解。
炒茶區的另一側,孩子們和老師正在沖泡自己制作的茶葉。“這是我第一次喝自己做的茶。”一名叫軒軒的小朋友笑著說。“把非遺技藝融入研學課程,孩子們不僅觸摸到茶文化的溫度,更在翻炒揉捻間懂得‘匠心’二字的分量。”一旁的幼兒園老師也在認真學習、記錄。
王宜朵介紹,除大型研學活動外,每逢采茶季,總有三五熟客攜親朋踏青而來。這些體驗者不僅享受了采茶炒茶的樂趣,同時也為茶葉的銷售帶來了新的機遇。“很多人厭倦了城市喧囂的生活,便來山上體驗采茶。上次有幾個小姑娘來采茶,回去還發了小紅書。”王宜朵邊說邊高興地給大家展示游客的照片,“這幾年通過茶旅融合,還真給我帶來了不少生意。”
從晨霧中的第一簍嫩芽,到流水線上的最后一克干茶;從千年茶文化歷史尋根,到研學課堂里的童心萌動,歷經千年的茶產業,正在傳統與現代的交響中奏響鄉村振興的強音,成為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