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時許,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贛榆試驗基地車間,一條條綠鰭馬面鲀非常活躍,在陽光的照耀下,其藍綠色的鰭條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本批次養殖的綠鰭馬面鲀平均體重達到150克,已滿足上市條件,綠鰭馬面鲀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市場需求旺盛。第一批綠鰭馬面鲀還將用來進行中遠海網衣附著物清理實驗。”項目負責人陳曉維說。
綠鰭馬面鲀屬外海暖水性底層魚類,對水質和水溫要求嚴苛,適宜生長水溫在13℃至25℃。在傳統養殖模式下,由于連云港海域冬季水溫較低,綠鰭馬面鲀無法自然越冬,這極大地限制了其養殖規模和效益。
為養好江蘇海水“一條魚”,金海岸公司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開展了專項實驗和養殖模式探索,并及時將陸海接力養殖技術固化。去年9月,公司在秦山島東部中遠海養殖海域開展試養工作,投放綠鰭馬面鲀2萬余尾。養殖團隊借助數字化模擬、智能傳感等先進技術,對養殖設備和運輸流程進行智能化升級,采用鋼結構重力式網箱內嵌HDPE小網箱的分區試養模式,運用大數據分析不同區域水流、溫度、鹽度、浮游生物豐度等環境參數,實現了精細化管理。去年11月底,通過優化海上運輸設備,細化陸海接力方案,成功將綠鰭馬面鲀轉運至陸基工廠開展越冬養殖,存活率達到80%以上。
“此次成功運用的陸海接力養殖模式,巧妙結合了陸基工廠化和中遠海網箱養殖的優勢,依據魚種生長對水溫的生理需求,在不同季節靈活切換養殖場地,不僅實現了養殖資源的高效利用,也滿足了市場對精品魚類的需求。”陳曉維說。
據介紹,綠鰭馬面鲀作為高經濟價值的海水魚類,其野生資源日益減少。為了破解這一難題,金海岸公司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等機構組成產學研攻關團隊,通過技術研發與示范應用,在綠鰭馬面鲀生殖調控、全人工繁殖、苗種培育及“陸基工廠化+深海網箱”養殖模式等方面取得系列創新成果,實現了從親魚到苗種的全程可控繁育。通過以“養”替“捕”方式,解決人工繁育與養殖技術瓶頸,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此外,由連云港市城建控股金海岸公司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共同推進的“綠鰭馬面鲀全人工繁育與養殖技術及應用示范”成果,通過中國水產學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