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袁春梅 通訊員 宋文波)春耕正酣,近日,連云港市首批插秧機隊伍已整裝出發,奔赴南方支援春耕生產。作為全國農機跨區作業的“排頭兵”,港城農機手們再次以高效、智能的裝備和服務,為保障糧食安全注入強勁動力。
據了解,今年全市預計發放農機跨區作業證10000張以上,證件的發放為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助力農機作業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來全市農機跨區作業收入穩定在12億元左右。
跨區出征助力南方春耕
4月6日,數十臺插秧機及保障車輛組成的“鋼鐵長龍”整裝待發,所有機械全部由貨車運輸。
“第一站是湖南長沙,以長沙為中心輻射周邊多市,目前有15000畝的早稻插秧訂單。”連云港谷粒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洪業是一名“90后”新農人,目前運營多家水稻育秧工廠,企業擁有40多臺插秧機,提供育秧、插秧等一條龍服務。
王洪業第一批派出了28臺插秧機,平均一臺插秧機每天能插秧50畝左右,湖南作業結束后將前往上海,在上海還有1.9萬畝作業的插秧作業訂單,然后一路往北,完成洪澤湖片區作業后回到本地。
“水稻是目前我國種植面積最大、單產最高、總量最大的糧食作物,加快水稻生產的機械化,減輕水稻生產的勞動強度,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2022年,王洪業聯合東海縣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打造全省最大的水稻育供秧基地,并完成水稻插秧面積30000余畝。王洪業介紹,為了更好地進行跨區作業,去年公司新購置了20多臺進口插秧機,能保證插秧機在高速行進過程中,快速送秧到位,插直且不傷秧。每臺機械配備三名人員,一名司機,另外兩人負責投放秧苗,工人每天的工資在200元到300元。
農民增收致富重要路徑
自20世紀90年代,東海縣推廣稻麥聯合收割機以來,針對縣域內西部崗嶺東部湖蕩的收獲時間差,1996年成功地實行“東機西調”,為小麥搶收立下大功,成為“跨區作業”的雛形。1998年,組織外出到山東收割,跨區作業形成規模。
由于收入可觀,農民的購機熱情一發不止,聯合收割機保有量逐年猛增,跨區作業隊伍逐年龐大,足跡遍布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浙江、東北三省和本省蘇南等地區,為東海縣農民創收作出了積極貢獻。
據了解,近年來連云港市每年發放農機跨區作業證在10000張左右,其中東海就有4000多張,一直是全市跨區作業的“領頭兵”。去年,全縣夏季外出跨區作業的約4100臺,秋季跨區作業有3000臺,跨區收割稻麥730萬畝,創收4.05億元,帶動全縣農民人均增收近400元,實現歷史新高。
“每年國慶節前后,我們出發去東北墾區跨區作業,大約一個月時間,每臺農機能有四到五萬元的收入,結束后就往家里趕,到家就干活,還能再掙個兩萬元。”東海縣興路農機合作社社長單華江介紹,每年跟著他一起跨區作業的有30多臺農機,按照不同地域農作物收獲時間開展跨區域作業,已經成為這些年大家伙兒增收致富的一項重要渠道。
“小農機”銜接“大市場”
在農機跨區作業中,政府農機部門起到了關鍵的支持和配合作用,組織人員外出考察落實跨區作業市場,建立跨區作業信息庫,整合跨區作業資源,周密制訂作業路線,為跨區作業順利進行創造良好條件。經過20余年的跨區作業,港城農機手們不斷優化出門線路,科學安排行程,形成了“首戰華南、西南,再戰華中,突擊東北,回師華東,揮師跨江南”的作戰路線。
據了解,每年5月初,高性能收割機首戰華南和西南,兵分兩路:一路從海南、浙江,沿著江南、蘇中;另一路從四川、江西、湖北,向中原地區如河南、安徽等省挺進。6月15日前后,開赴山東的膠州半島。8月初,高性能收割機再由四川、江西、湖北等地收割早稻,9月底長途跋涉轉戰東北三省,10月下旬返回家里,11月份再向蘇南、浙江等地收割晚稻,直到12月底結束。
“在跨區作業證發放中,絕大部分都是收割機,但現在開始有了插秧機,目前數量只有幾百臺,但這是一個趨勢。”市農業農村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農機跨區作業正由夏季向全年四季擴展,由小麥向水稻、玉米等作物延伸,由機收向機耕、機插、機播等領域拓展。跨區作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將在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建設現代農業和推動鄉村振興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