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四月的春風卷起松濤陣陣,拂過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桃林烈士陵園鐫刻著136位英烈姓名的花崗巖紀念碑。日前,東海縣桃林鎮200多名系著紅領巾的少先隊員、佩戴著團徽的共青團員手持素菊,踏著被露水浸潤的青石臺階拾級而上。一場以“賡續英烈精神 強國復興有我”為主題的沉浸式思政課,在松柏蒼翠間徐徐展開。
春風寄哀思,青松映忠魂。9時30分,活動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全體人員肅立高唱《義勇軍進行曲》,激昂的旋律激蕩著每個人的心扉。隨后,少先隊員代表獻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稚嫩而堅定的歌聲穿透云霄,與陵園內的蒼松翠柏共鳴。伴隨著深情的《獻花曲》,師生代表手托花籃緩步登階,將寄托哀思的菊花輕放于碑前。全體人員垂首默哀三分鐘,無聲的追思化作對英雄最深的敬意。
“親愛的同學們,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故事叫《百年村小里的追光者》。”站在紀念碑下,紅領巾講解員孫子媛動情講述連云港地區近現代教育、高等教育特別是師范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開拓者郇華民的故事。郇華民,東海縣房山鎮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面對家鄉孩童失學、農民蒙昧的狀況,21歲的他毅然變賣家中50畝良田,重建郇圩小學。1930年,郇華民赴上海參加紀念五卅運動游行時因高喊口號被捕。監獄的鐵窗下,他說:牢房關不住人心,只要學堂在,火種就在……
一句句深情的講述,同學們靜靜地聆聽。“郇華民一生將革命教育視為一種信仰,以異于常人的堅守和操勞,沉淀出豐厚的精神沃土,成為一個大寫的教育者,在黑暗中追光。”孫子媛說,“今天我們要以郇華民為鏡,在新時代繼續書寫教育報國的壯麗篇章!”
思政課后,同學們拿起清掃工具,對烈士陵園展開了細致打掃。“是你們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山河無恙,我們定不負使命,好好學習!”在聽過郇華民的英雄事跡后,少先隊員代表趙啟悅邊小聲說道,邊將手中菊花的花瓣朝向紀念碑方向擺放,“我想讓先烈們看見春天的顏色。”
信仰扎根泥土,精神薪火相傳。“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堂行走的思政課,將紅色教育、傳統文化與實踐育人深度融合,通過走、看、聽等多種形式引導青少年在致敬英雄中堅定理想信念,在知行合一中擔當復興使命,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讓強國之志扎根少年之心。”組織此次活動的桃林鎮宣傳委員肖東冬說。( 張開虎 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