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李江 通訊員 朱代桂 樊艷飛 龍茜)近日,江蘇省最大規模漁光互補項目——連云港市贛榆區墩尚鎮940MW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實現首批全容量并網發電。項目全部投用后,預計年平均發電量約10.6億千瓦時。
贛榆區墩尚鎮940MW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分為東尚280MW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東尚360MW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和東榆300MW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同時配套新建2座220KV升壓站。“項目于2024年4月開工建設,目前360MW項目已完成70%,280MW項目已完成98%;項目11月已完成首批次并網392MW;2025年4月全面竣工。”連云港市艾塘湖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總經理諶廷亮介紹。
近年來,贛榆區充分利用坑塘洼地發展光伏綠色清潔能源,走出了一條“生態+電力”互融共生發展之路,為鄉村振興注入了“綠色動力”。
漁光互補光伏發電充分利用魚塘水域面積,將光伏發電和漁業養殖結合起來,形成“水上發電、水下養殖”的復合產業模式,單位土地面積經濟價值顯著提升,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開發。墩尚鎮地處贛榆最南端,光照資源及水資源十分豐富,漁業養殖面積較大。近年來,墩尚鎮依托“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與區內光伏企業開展互利合作,推廣漁光互補項目,將水產養殖與光伏發電相結合,形成“水上發電、水下養殖”的新高效養殖模式。養殖戶實行電氣化養殖后,每畝每年綜合效益3萬余元。此外,漁光互補項目每年通過魚塘低價返租以及發放電費補貼給養殖戶,畝均多收入3000多元。
贛榆區在實施該項目中還有一個“秘訣”。“項目采用柔性光伏支架體系,該體系相比傳統支架下部空間大、空間利用率高,更適合漁業養殖,實現了水上發電、水下養殖的復合產業模式。”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郁風風表示。同時,為了解決由于光伏板的遮蔽抑制了水中藻類的繁殖進而影響魚蝦產量的問題,贛榆區墩尚鎮出資成立贛榆羅陽漁工貿有限公司,由養殖大戶與水產專家組成智庫團,教授高效養殖技術。在魚塘內增加智能化養殖設備,通過水質監測、復合增氧、自動投食等技術來提高魚塘的綜合養殖率,將零星的養殖魚塘改造成集中、智能化養殖的精養魚塘;調整養殖品種,增養梭魚、南美白對蝦等附加值更高的水產品以提升魚塘利潤。
漁光互補項目不僅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落實了碳減排政策,還可以實現全年發電量5613萬千瓦時,與同容量燃煤發電廠相比,每年節約標煤近2萬噸。據了解,該項目二期在6月份正式動工,二期建成后利用魚塘12000畝,裝機規模達到500兆瓦,年發電量達8億千瓦時,每年減少消耗標準煤18萬噸,可有效改善用能環境。
墩尚鎮還計劃在村里建設網紅打卡景點,打造“光伏+漁業+文旅”現代化產業融合新模式,從傳統漁業養殖向現代漁業轉型,讓沉睡多年的資源變成現實的資金,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