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袁春梅 通訊員 張南寧 徐利勇)清晨,一縷陽光灑向江蘇連云港秦山島東部海域,泛起耀眼的白光,成群結隊的三文魚虹鱒幼魚在晨曦下躍動。11月30日,第一批524尾三文魚順利投放,連日來工作人員通過平臺實時監測其生長情況。探索江蘇深遠海養殖“第一魚”,港城邁出了跨越性步伐。
推進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建設“海上糧倉”,必須搶抓“深遠海”。為助力走向深藍海洋,近年來,省市相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探索移動式工船和深水網箱養殖等深遠海養殖方式。按照“陸基育苗+近海網箱養殖+智能深海裝備養殖”路線圖,連云港市積極探索開展黃海冷水團三文魚養殖。
三文魚是鮭科魚類的統稱,包括大西洋鮭、虹鱒等魚類,是一種名貴魚種、高端食材。三文魚屬冷水魚類,適宜生長的水環境溫度為18℃以下,又屬洄游魚類,產卵和幼魚生長都在淡水中進行,成魚則生長在海水中。連云港市海域有適宜三文魚生長的持續性冷水資源,適合利用現代海洋裝備在此海域養殖大型鮭科魚類。
本次投放由贛榆農發集團與東海水產研究所合作,在秦山島東部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實驗性投放大規格虹鱒魚苗524尾,合作三方將攜手攻克三文魚海域養殖中的技術難題,掌握三文魚在自然海域環境中的生長特性、飼料需求以及疾病防控等關鍵問題,為未來開展中遠海、深遠海規模化三文魚養殖積累經驗,并提供堅實數據基礎。
“為確保魚苗在長途運輸中的健康與安全,我們采取了多項措施,包括持續增氧、保持水箱溫度恒定在12℃以及每隔10小時進行一次換水等。”贛榆農發集團副總經理周興介紹,此次投放的幼魚由東海水產研究所贛榆基地負責淡水階段育苗馴化,投放的幼魚具備良好的生長潛力和抗病能力。
三文魚的背后,凝聚著太多的艱辛與喜悅。從凌晨到夜晚,從陸地到海洋,歷經20小時,11月30日晚上6時30分,滿載三文魚幼魚的漁船到達既定海域,停靠在贛榆區海洋牧場海水養殖網箱邊,隨著現場工作人員放下導流管,一尾尾重約2斤的幼魚沿著滑道涌入海中。
竭盡全力養好深遠海養殖“第一魚”。“前期我們進行了大量調研,包括對海州灣海域水溫、鹽度、水流等水質條件的長期監測,同時,組織專業團隊學習國內外先進三文魚養殖技術。”贛榆農發集團海洋產業養殖技術部主管王浩表示。截至目前,此次投放的三文魚生長情況良好,存活率達到98.5%。在接下來的海水養殖過程中,將嚴格按照科學標準進行管理,把控好養殖密度、投喂量和水質調節等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