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李江)找到一個興趣愛好,并為之執著地奮斗一生,應該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于守榮無疑是幸運的,因為他在16歲就找到了。
于守榮16歲成為第一屆中專生學習農業技術,在研究小麥白粉病實驗過程中愛上研究各類植物白粉菌。此后,他走遍全省山川,在野外調查采集標本,先后發現和命名了5個白粉菌新物種和20多個中國新記錄種,60歲時,他出版了江蘇省首部菌物志——《江蘇白粉菌志》。
2001年的尿毒癥腎移植手術沒能讓他停下腳步,2021年的腦出血也未能阻擋他著書立說的執著,于他而言,這是一場無比艱辛卻又充滿歡欣的旅程。
四十多年來,于守榮一直專注于各類植物白粉菌的研究,先后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其中SCI論文2篇,先后報道白粉菌新分類群6個,中國新紀錄20個,以及大量白粉菌寄主新記錄科、屬、種等,國際上首次用“連云港”來命名白粉菌新種。不僅如此,他還先后主持或參與了《江蘇白粉菌研究及應用》《小麥白粉菌越夏研究與應用》等6項科研課題研究,先后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連云港市政府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先后被評為江蘇省青年科技標兵、連云港市首屆十佳青年和連云港市新長征突擊手標兵等榮譽稱號。
探尋摸索
懵懂中發現新物種
時代的列車總是匆匆,世人無暇細想便已踏上遠行的月臺。
1980年,16歲的于守榮滿懷憧憬地踏上了去徐州求學的列車。“我學的專業是植物保護,也就是為農作物看病治病。”于守榮說。學習期間,為了尋找科學防治小麥白粉病的技術,他和同學們一起成立了科研小組,“三年的時間里,大家共同研究白粉菌的形態特征、生長發育特性、侵染農作物的規律和防治方法等,取得了顯著成效。”據了解,白粉菌可侵染多種經濟植物,有的破壞性較強,在某些地區和年份,病害流行時會給農業生產造成嚴重損失。
1984年,于守榮滿懷期待地走上工作崗位,從那一刻起,他就給自己確定了一個目標——研究白粉菌。此后,他便將大量的閑暇時間用于調查研究各類植物白粉菌,不僅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自費投入大量的資金購買研究所需的各類物品和資料。在缺少科研經費、研究資料、實驗設備和助手的艱難條件下,他跋山涉水、歷盡艱辛,在云臺山區的各個角落尋找白粉菌的蹤跡。但中專生有限的知識面和基層匱乏的研究條件讓他力不從心,始終在學術的大門外徘徊。
不退縮!不氣餒!于守榮憑著頑強的毅力和濃厚的興趣愛好,如癡如醉,執著向前!
功夫不負有心人。于守榮用堅持和執著打開了通向白粉菌研究的大門。1991年,他發現了吳茱萸球針殼白粉菌新物種。從連云區高公島街道黃窩景區采集標本后,經過反復研究,查閱資料,認真比對,發現沒有關于這個白粉菌種的記載。“先是不相信,感覺是自己找漏了,再繼續翻書,還是沒發現有記載。一種念頭突然在腦海中跳出來,這不會是新物種吧?”回想起31年前的場景,于守榮仍舊百感交集,“看著顯微鏡里像星球的子囊果,感覺像一顆恒星在漆黑的宇宙中爆炸了,心跳加速……”在隨后的研究中,他又陸續發現了3個白粉菌新物種。
砥礪前行
踏上系統鉆研之路
第一次發現新物種的興奮,讓于守榮倍感振奮、歡欣和鼓舞,更驅使他不斷在研究白粉菌的路上披荊斬棘。但如何系統性地研究白粉菌,怎么發表論文,于守榮還剛剛上路。他尋師問惑,多方打聽,終于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認識了我國白粉菌研究專家鄭儒永教授。
1991年,他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車。“特別感謝中國科學院的鄭儒永院士,安排我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地衣開放實驗室開展了為期一個多月的系統學習和實驗研究。鄭院士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悉心指導我如何做好白粉菌研究工作。她的鼓勵和贊許也讓我充滿了信心和希望。”于守榮說,在鄭院士手把手地指導與幫助下,他完成了江蘇省云臺山地區植物白粉菌的新種和新記錄種的研究鑒定工作,并撰寫了研究論文。
1995年,于守榮再次發現了一個白粉菌新物種并將其命名為“連云港白粉菌”。“根據國際物種命名規則,發現新物種的人可以根據產地、寄主、形態等命名,我就想到了以自己的家鄉命名。”在他發表的論文中記載,連云港白粉菌在連云區朝陽街道、海州區新浦街道、花果山玉女峰等多地存在。
“我們連云港東瀕黃海,地處暖溫帶與北亞熱帶的氣候過渡帶,境內以平原為主,兼有低山丘陵、海岸灘涂,地理生態類型多樣,植物種類豐富。獨特的氣候與生態條件適于各類植物白粉菌的生長,是我國白粉菌重要的分布中心,既有南方與北方分布的種類,又有很多獨特的種類。但這方面沒有系統研究,資料也比較零散,特別是在分布特征和多樣性研究方面更少,主要集中在危害農作物白粉菌的發生情況以及防治技術的調查和研究方面,所以我會有目的地去觀察研究。”到1995年,于守榮完成了以云臺山為中心的蘇北地區各種植物白粉菌調查和研究。
執著追求
將時光融進著作
2019年,在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的支持和幫助下,于守榮利用兩年多的時間對江蘇省白粉菌發生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和系統研究,足跡遍及全省46個縣(市、區),累計行程3萬多公里,采集各類植物白粉菌標本2000多份。最終,完成了全省白粉菌野外調查、標本采集、標本制作、鏡檢觀測、分子鑒定等工作,并將制作好的標本全部寄往中國科學院國家菌物標本館永久保藏。
于守榮做的這一切,只為了撰寫江蘇省第一部菌物志——《江蘇白粉菌志》。在標本采集和書稿撰寫期間,他每天都步行一二十公里采集標本,晚上還要及時對采集到的標本逐一進行整理、鏡檢、測量和繪圖,以及收集整理資料,時常通宵達旦忙碌。長途奔波跋涉,高強度的鏡檢觀測和撰寫工作,致使于守榮積勞成疾,于2021年初引發腦出血。經過治療,在身體得到一定恢復后,于守榮又投入了《江蘇白粉菌志》的后期資料整理撰寫工作,終于在2023年完成書稿的撰寫工作。
《江蘇白粉菌志》全書共60萬字,通過全面系統調查,利用基因分析等現代研究技術,研究記錄了江蘇白粉菌有性型16屬174種(變種),其中有133種為江蘇白粉菌新紀錄。明確了寄主植物76科,255屬,482種。書中提供了分屬、分種檢索表,每個分類群均有詳細的形態描述、顯微繪圖、地理分布和區系特征等,突出了白粉菌無性階段的形態特征,并列出了學名、漢名、主要異名、寄主、分布、采集地和引證標本號。
它對摸清江蘇省生物多樣性和資源情況有重要參考價值,也是對《中國真菌志第一卷白粉菌目》的重要補充;它是一部系統記載江蘇省白粉菌種類、寄主植物和地理分布的科學專著,也是江蘇省第一部菌物類志書;它還是國內率先對白粉菌無性階段進行了全面系統研究的書,也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白粉菌無性階段的綜合性書目,填補了該研究方面的空白;它首次明確了江蘇省農作物、蔬菜(水果)、果樹、花卉、園林綠化和藥用6大類55科、139屬、194種栽培植物上白粉病發生情況、病原菌名稱和危害情況等,為農業生產綜合防治和生態防控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具有重要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同時,此項研究還在形態學方面提出了新的觀點,率先開展了對白粉菌無性階段系統研究工作,在國內屬于領先地位。
“從1984年開始,我研究白粉菌已經有40年了,《江蘇白粉菌志》算是我對這么多年興趣愛好的一個全面總結。”于守榮表示,這本書出版之后,可供從事菌物學、微生物學、植物學、植物保護學和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大中專院校生物學、植物保護學等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同時,也可作為農林、園藝等生產單位植物白粉菌診斷和鑒定參考書。
看著新出版的書,于守榮感慨萬千!“像是一種傳承和輪回,從我是學生到現在寫的書能夠幫助到學生,心里很滿足、很幸福。”初冬暖陽下,一頁頁翻看著《江蘇白粉菌志》的于守榮,無疑是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