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袁春梅 通訊員 彭先進)農墾系統被稱為我國農業經濟的“國家隊”和“排頭兵”,具有組織化程度高、規模化特征突出、產業體系健全的獨特優勢。近日,全省稻茬小麥播種質量提升技術現場觀摩會安排在蘇墾農發東辛分公司白塔生產區召開,農業“國家隊”種出的樣板田,獲得專家和種糧大戶們的一致認可。
“眼前的這片地,10月11日完成收割,12日完成小麥播種,正好趕上13日降雨,18日就實現出苗。”在白塔生產區一大隊5組,隨著蘇墾農發東辛分公司副總經理王加樹的介紹,參觀人員來到地里,眼前的麥苗已經長出四五厘米高,遠遠望去綠油油一片。
相比很多地方尚未收割的水稻,這里的麥苗已經實現了“搶跑”,而這樣的“雙季爭早”正是實現稻茬小麥播種質量提升所必需的。
“稻麥兩熟地區往往存在重稻輕麥的現象,很多農戶有養老稻的習慣,但水稻收割遲就會導致小麥種得遲,遇上持續陰雨氣象災害,田間土壤濕度過于飽和,小麥沒法適期播種,會嚴重影響稻茬麥的產量。”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楊洪建說,稻茬麥是全省小麥種植的大頭,其產量的高低對提高全省糧食總產及改善農民收入、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怎么看這麥子好不好?“播深適宜、深淺一致、出苗均勻、苗量合理。”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揚州大學教授郭文善給出了十六字評判標準,他拿起剛從地里挖出來的幾根麥苗,在田間地頭開起了課堂,就如何做到“適期、適量、適墑、適機、適深”播種,進行現場授課。
就如何種好小麥,東辛分公司工作人員進行了現場演示。“上種上肥,準備播種!”農機手駕駛裝有北斗導航系統的新型小麥聯合播種機下田作業,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旋耕、播種、施肥等工序一氣呵成,專業、高效的操作引發與會人員連連稱贊。
“稻茬麥田一般質地較黏重,土體堅硬,宜耕期短,不易耕耙,整地質量差,小麥播種很難做到均勻一致、深淺適中,我們對現有農機進行了一些調整,大耙選用26.5厘米長的大刀,增加破土深度,能提高埋茬效果;播種機鎮壓輪后移20至30厘米,提高鎮壓效果,并在鎮壓輪后增加一組小旋耕刀,保證畦面平整……”在眾人的圍觀中,王加樹將一些經過實踐檢驗、對農機配套和宜機化改造的心得進行了分享。
“說到底,抓質量是最節本增產提效的措施。”王加樹介紹,目前東辛公司現經營土地面積20余萬畝,其中本部14萬多畝,另外在多地流轉了8萬畝土地,以“適期播種、節本增效”為中心,圍繞“爭早、提質、精管、抗逆、控本、高效”十二字管理方針,高效落實各項生產措施,麥稻雙季畝產維持在2400斤以上。
集成技術協作攻關,充分挖掘稻茬麥增產潛力,讓稻茬麥“低產變高產,高產更高產,逆境能穩產”,農業“國家隊”給出了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