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楊濟澤 武娜 通訊員 鄭非凡 張楊)從單純服務老齡段到服務全年齡段,從僅僅是個“吃飯的地方”到變身多元公共空間……近日,連云港市連云區廟嶺社區幸福朝夕服務綜合體正式開放,不僅為居民提供了一個集餐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溫馨家園,也進一步構建了“全齡友好型社區”,讓幸福的味道飄得更遠。
社區食堂并不是新鮮事物,在連云港的許多社區早已有之,多是為了滿足社區老年人的就餐需求而出現。這家有別于大多數社區食堂的社區服務綜合體究竟如何憑實力“出圈”?未來又該如何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小食堂里吃出幸福滋味
8月6日11時30分,幸福朝夕服務綜合體的“為民食堂”迎來午間就餐高峰。
筆者在連云街道廟嶺社區“為民食堂”看見,餐廳內裝修現代簡約,餐桌椅整齊排列,紅燒肉、干炸帶魚、青菜炒肉絲、土豆燒雞塊、白菜燒豆腐、蝦皮燜吊瓜……點餐區菜品葷素搭配一應俱全。前來就餐的居民絡繹不絕,交談聲、碗筷聲相碰中,升騰起濃郁的煙火氣。
“中午選了一葷一素一湯,才花了幾元錢,口味也很好,以后就在這定點吃飯了。”居民宋洪賓滿意地說。
71歲的龐躍東日常獨居,子女雖離得不遠,但受工作所限,往往要一周才能聚一次。每頓飯“一人食”的量難以把控,漸漸成了龐躍東的煩心事。“為民食堂”開業后,龐躍東是首批前來體驗的老年人之一,他還記得第一次來吃飯感覺很“驚艷”,當場就決定以后要成為這里的常客。多數前來就餐的老人和龐躍東的情況相似,也有老人日常并不為餐食煩惱,但為圖熱鬧,享受多人聚餐的氣氛選擇前來就餐。
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日漸增長,小食堂里有大文章可做。
“早在2年前,我們在走訪時了解到,轄區部分老年人存在就餐困難的情況。”廟嶺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儲旭說,廟嶺社區的轄區面積為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24人。由于廟嶺社區位于山坡地帶,轄區628名60歲以上老年人中,相當部分面臨出門買菜難的尷尬。經過走訪,社區工作人員了解到,超過200名老人表示希望社區能提供集中就餐服務。不僅如此,由于廟嶺社區緊鄰港口,轄區居住著大量港口工人和外來務工人員,他們中約300人有集中就餐需求。
結合前期調研與數據分析,廟嶺社區工作人員逐步摸清了區域人流狀況、社區家庭結構等信息,尋找合適的布局點和群眾敏感的價格區間,對位置、數量等統籌規劃。同時,社區食堂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要在食品安全上下功夫,還需通過科學細化的營養學配比設置均衡化膳食餐品,為居民帶來優質的就餐體驗。
連云港市金譽餐飲是入駐廟嶺社區“為民食堂”的民營企業。“食堂奉行利民、惠民的宗旨,嚴格把關原材料質量,精心烹飪美食,搭配愛心餐、營養餐,滿足居民不同口味和需求。”負責人胡繼軍說,開業期間還采取充值送優惠活動,分別對60至79歲居民充100元送10元,80歲以上(含80周歲)居民充100元送20元,不僅讓居民吃得便宜,也給他們提供了便捷和健康的餐飲服務。
開在社區里變為“長”在社區中
在社區食堂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當下,社區食堂如何既辦出公益又辦出效益?“把開在社區里的社區食堂變成‘長’在社區中的綜合服務體,真正融入社區居民的生活和文化,才能持久健康運營。”儲旭說。
按照這一思路,廟嶺社區調整方案,將原定建設的社區食堂擴建為包含“為民食堂”在內的幸福朝夕服務綜合體,并積極取得上級部門的政策支持,將這一項目列入2024年連云區50件民生實事之一。從去年9月開工至今年7月,這座位于廟嶺社區中心位置、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綜合體逐漸成形,除擁有上下兩層、可容納120人同時就餐的“為民食堂”外,還打造了觀影室、電子閱覽室、友鄰會客室、未成年人活動室、理療室、日間照料室、協商議事室等一系列功能場所,滿足轄區不同年齡階段居民的多種日常需求,同時,社區與區法院聯手打造了法官工作室和法務咨詢室,為居民提供法律宣傳和防電詐等服務,提高綜合服務體在居民群體中的使用率和好感度。
規范化建設是社區綜合服務體存在的基礎。由于餐飲服務是綜合體的核心功能,“四區、八有”便成了食堂需要具備的硬性條件。“四區”指的是一個食品加工制作區、一個選餐配餐區、一個就餐區、一個衛生洗漱區;“八有”即有一套實用的炊食器具、有一套滿足需求的餐具桌椅、有一臺消毒碗柜、有一臺保鮮冰柜、有一臺留樣冰箱、有一套供暖降溫設備、有一套電子監控設備、有一套消防器材。
不僅如此,社區綜合服務體還是聯結千家萬戶的“中轉站”,這里時不時舉辦一些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讓居民們走出家門,融入社區,感受鄰里溫情。
答好百姓需求這張“民生卷”
“造”一家社區食堂不容易,“養”一座社區綜合服務體,更要面臨許多難題。其中亟待破解的就是既要“開起來”,又要“開下去”。
“我們按照公建民營的思路,引入第三方餐飲機構進駐,打消了民營企業‘前期投入高、后期收益低’的顧慮。”
社區想借力,企業想發力。
“善使巧勁,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儲旭認為,建設資金投入、服務力量配備等方面,不能全部由政府和社區包辦,以場地租金、政府信用擔保等為杠桿,吸引民間力量參與,探索社會資本投融資回報機制,方能實現多元共建、多方共贏。
照此邏輯,在各項硬件齊備的基礎上,企業相當于“拎包即住”,只需延伸其原有服務,業務面并不復雜;另一方面,社區食堂的引流功能也能提高企業或餐廳的知名度;對社區來說,無須另起爐灶就能讓市民享受到家門口的實惠服務,減少管理壓力。
從長遠看,民營企業承接“社區食堂”,達成的是百姓、政府、企業三方共贏的局面,而這一理念也得到了第三方企業的認可。胡繼軍認為:“時間久了,相信社區食堂會給我們企業積攢口碑,帶來引流。企業要回饋社會,社會才會反哺我們,社區食堂就是這個溝通的窗口。”
“老百姓的幸福感才是檢驗社區服務的最高標準。”儲旭認為,社區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場所,社區規劃與建設的出發點是基層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幸福朝夕社區服務綜合體的建設遵循民生視角、用戶思維,將來還要進一步細分人群、細分領域、細分需求,新增硬件、優化軟件,努力構建功能更加完備、服務更高質量的家門口“幸福圈”,答好百姓需求這張“民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