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史衛平 通訊員 常瑞 姜萌)“有居民反映小區東門路上有個窨井蓋被車壓壞了,路上來往老年人比較多,容易被絆倒。”“有不少老年人反映,小區廣場沒有座椅,希望社區能裝點座椅供歇腳。”近日,連云港市海州區新海街道星化社區礦山院小區理事會的成員周樹林、牟維信在每月一次的小區議事會上,提出了在走訪居民時收集到的問題建議。一天后,破損窨井蓋更換完畢,三天后,社區根據廣場位置定制了合適的靠背椅。
近年來,星化社區創新服務機制,拓寬居民參與渠道,通過組建“星化社區矛盾調解幫幫團”“三級聯調”工作隊伍快速高效化解矛盾糾紛,發動多元力量加入社區治理,探索打造社區自治“微循環”格局。
“居民自治”創新小區管理模式
星化社區下轄礦山院小區東院和西院,以及新村巷(開放式小區)。其中,建成于1979年的礦山院小區,獲評2023年度江蘇省宜居小區。
“由于小區建成年代久遠,此前由于公共設施老舊,道路破損、房屋漏水等問題多發,一度連物業公司都不愿意繼續入駐管理。”星化社區書記姚言琪告訴記者。
2021年,面對小區治理難題,星化社區創新小區自治管理模式,以“居民自治”為主線,成立社區居民服務中心,招聘專職物業管理人員,并選配有工作需求的小區居民擔任保安、保潔、后勤人員等崗位。
小區居民還推選出5名威望較高、辦事公道的黨員群眾代表成立礦山院小區理事會,并將每月10號定為“小區議事日”,理事會成員日常收集居民意見建議上會討論。
“通過合署辦公、‘逢十議事’等方式,社區‘兩委’與理事會同向發力,形成了‘小區居民提出意見——服務中心履行義務——志愿者跟進服務——社區監督反饋’的閉環服務機制。”姚言琪介紹,自理事會成立以來,處理民生問題140余個。
“幫幫團”“三級聯調”高效解糾紛
星化社區依托調解隊伍工作站,組建“社區矛盾調解幫幫團”,設置1名專職調解員,10名兼職調解員,吸收“兩代表一委員”、社區民警、物管會成員、“一委三會”成員、小區物管人員、小區樓棟長、法律顧問等加入,高效及時解決居民反映的問題。
“2021年,小區被納入老舊小區改造計劃,在施工過程中,每天居民都會反映大大小小的問題,如何將這些問題一一處置到位,我們根據矛盾糾紛從小到大、由易到難建立了‘三級聯調’工作隊伍,將矛盾糾紛消除在萌芽、化解在初始。”社區副書記王華英介紹。在老舊小區改造期間,“幫幫團”幫助調解矛盾糾紛150余起。
不久前,由礦山院小區三個老舊車棚改造的食堂、居民活動樓和就業服務站投入使用。而在改造之初,三個車棚如何拆、如何建卻在居民間引起諸多討論。
為了摸清問題根源,社區組織工作人員以及網格員挨家挨戶收集意見建議,匯總后了解到礦山院小區西院居民想拆除后建社區食堂、東院的居民則想要個活動場所,但大家都擔心拆除后沒處停車。
最終,結合居民意見,通過合理規劃,小區內重新規劃了汽車停車位,并在有條件的單元樓門口建設72個電瓶車充電棚,東院廢舊車棚改建為居民活動樓,西院兩個廢舊車棚改建為食堂和家門口就業創業樓。設計方案一經公示,獲得居民一致好評。
社區“微自治”多方合力促融洽
想要進一步激發“微循環”活力,就需要更多力量參與其中。2021年,星化社區成立警網融合工作室,充分利用社區民警和網格員的力量,網格和警格實時聯動。
同時,社區依托海州區委政法委,以網格員為圓心打造集“三官一律”人員、“精網微格”單元長十戶長、物業管理人員、黨員先鋒等為一體的網格“同心圓”多元共治隊伍。同時,配合相關部門引導社區居民開展治安協防、互幫互助、環境整治、樓棟協商議事等“微自治”實踐活動,發掘社區“微自治”社會治理公益項目。
此外,星化社區還建設了“家門口”就業服務站,設置就業服務專窗、求職招聘區、指導空間、路演廳等,為轄區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自建成以來,吸引21家企業入駐,直接帶動就業人數38人。開展政策宣介、招聘會、技能培訓和創業指導等活動20余場,培訓各類學員131人次,提供就業崗位502個,幫助160人實現“家門口”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