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張明興 通過尋源 陶莉 宋秋忙)黃海之濱,海州灣畔。
5月的江蘇連云港贛榆海邊,溫熱的海風吹在身上,已經能感受到夏日的氣息。走近漁船碼頭,一股海鮮的腥味撲面而來。
“1、2、3!上鏈接,比手速!快到618啦,今天在咱們直播間,點點關注,4斤海洋大蝦99塊錢到手……拼手速、拼網速啦!”夕陽映紅天邊彩霞,在贛榆海臍村朱蓬港碼頭,李加亮正在直播,停靠的漁船仿佛拉近了消費者與產品的距離。
“觸網”轉型
把海鮮放到網上叫賣
贛榆區海頭鎮,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就已形成集捕撈、養殖、加工、貿易于一體的漁業生產體系。但海上捕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靠天吃飯、風險極高。隨著電商興起,漁網“接上”互聯網,網絡直播間搭到了碼頭、漁船,共同開啟了海頭這個傳統海鮮小鎮的輝煌“e時代”。
如今,走進海頭鎮電商產業園,160多戶商家的直播間里不時傳來主播帶貨的叫賣聲。在這個海邊小鎮,每天的網絡活躍直播賬號達6000個,平均一秒鐘就有2到3件快遞發出,日均發貨量達20萬件。
近年來,贛榆區積極發揮農業大區、漁業強區優勢,緊緊圍繞“打造全國規模第一的海產品電商直播基地”目標,抓住“直播+電商”新業態發展機遇,將“小海鮮”插上電商的“大翅膀”,全面培育電商發展新動能,帶動更多群眾致富。去年底,已建成2個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7個淘寶鎮、12個淘寶村,帶動電商從業人員6萬余人,贛榆海產品電商集聚區被評為第二批江蘇省縣域電商產業集聚區。
據統計,贛榆區現有主播近6000名,快遞攬收點200余個。2023年電商交易額突破190億元,快遞上行量突破1.4億件。2024年一季度實現電商交易額58億元,快遞上行量4284萬件。快遞出港件單日超過100萬單。對蝦、帶魚、海參網上銷售量全國第一,快手生鮮榜前2名均為贛榆網紅。
“鏈上”發力
向物流供應鏈要未來
在石橋鎮的寶鮮樂供應鏈有限公司,加工車間里數十名工人忙著扒蝦仁、去蝦線,打包車間的工人正準備將整盒包裝的蝦仁打包裝箱。寶鮮樂供應鏈項目由江蘇寶鮮樂供應鏈有限公司投資興建,項目占地34畝,總投資1.6億元,建設萬噸級冷藏庫、低溫加工車間、海產品配送車間、綜合辦公樓及附屬設施2.2萬平方米,布局自動化生產線5條,配套20噸級高配冷鏈車23輛。項目依托中通快遞、星聯航空的戰略合作優勢,規劃建設“1個生鮮基地倉+國內50個冷凍銷地倉”網絡體系,實現“生鮮捕撈、加工倉儲、電商銷售、冷鏈物流”全產業鏈,打造國內一流的一體化供應鏈品牌,進一步暢通本地特色水果、海鮮的上行通道,提升電商產業競爭力。
生鮮電商,拼的不僅僅是流量,核心競爭力是完善的供應鏈。近年來,贛榆區持續致力于延伸產業鏈、完善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打造緊密互動、深度融合的現代化海鮮電商產業鏈條。加快城發冷鏈、峰疊實業等倉儲物流中心項目建設,冷庫容量達35萬噸,冷鏈倉儲能力進一步提升。順豐、京東開通贛榆海鮮寄遞冷鏈直發線路10條,次日達54%,隔日達95%。簽約中鐵建贛榆區漁港經濟區綜合配套及海洋食品產業園項目,“部省共建”蘇魯海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加快,“育養捕儲運”及深加工一體化持續推進。
融合發展
特色產業駛上快車道
5月的海頭鎮中心漁港,進入伏季休漁期的漁船有序停泊在港池內,漁港兩岸的碼頭升級改造現場機聲隆隆,施工人員正在熱火朝天、加班加點,推進施工進度。在不遠處的海鮮電商產業園中,投資3億元的峰疊實業等電商項目已完成主體建設,投用后可導入國內外上下游源頭產品匯集海頭鎮,提供線上一站式云倉代發,實現電商供應鏈標準化、規模化,進一步釋放漁港經濟發展潛力,為電商“云端”撈金,架起了“云梯”。
借助電商直播平臺,搭上網紅經濟快車,贛榆區深入推進“電商+產業”融合,加快產業集約化、規范化、品牌化發展,努力打造全國規模第一的海產品電商直播基地。
為發揮網紅直播帶貨優勢,贛榆區舉辦“優品對接會”“網紅主播進工廠產銷對接活動”,幫企業找網紅,為網紅選優品,將直播開到工廠里,拓寬區內企業銷售渠道,切實增強電商對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積極作用。同時強化產業聯動,以電商促招商,打好“海洋牌”,推進海洋食品產業集聚發展,加快電商直播催化實體經濟進程。2023年,成功招引綠鰭馬面鲀全產業鏈、浩海牡蠣等一批海洋食品產業項目,推動“電商+食品”產業融合發展。放大網紅引流效應,以“電商直播+夜間經濟”,舉辦“好聲音歌手大賽”、美食文化節等促消費活動,帶動居民消費近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