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燦 通訊員 徐歡)一城山水滿城綠,秀美青山入畫圖。
四月的江蘇連云港海州大地春意盎然,綠水青山相映成趣。碧水悠悠,白鷺翱翔。谷雨剛過,在東鹽河河濱公園,健身步道平整開闊,沿岸綠道上,市民們愜意漫游。
生態興則文明興。1984年,連云港市成為14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海州區在迎來經濟騰飛的同時,也同樣面臨著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的代價。不過,在這40年間,隨著生態修復、降碳減污、幸福河湖建設等行動的展開,海州區生態環境建設出現巨大轉機,兼顧綠色、生態發展的新思維新模式,孕育出獨特的“海州樣本”。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一季度,海州區水環境質量考核,海州區的15個國省考斷面優III比例達到100%。截至4月23日,全區PM2.5濃度每立方米49.5微克,優良天數比率78.5%。數據是冰冷的,而背后的故事是溫暖的——山水詩畫生態韻城,海州區以“一城山水”繪新“綠”,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升溫。
“硬指標”守住一城“山水爛漫”
在臨洪河口濕地,大白鷺、黑翅長腳鷸等禽鳥時而漫步在淺灘上,時而成群結隊盤旋于空中。不僅是保證物種多樣性,臨洪河口還發揮著防洪排澇、調節氣候、凈化水質等作用,與月牙島濕地等共同構成城市之腎。不敢想象幾十年前,大部分濕地還留存著工業化發展和資源過度開發所帶來的生態創傷。但如今,海州區濕地總面積約1965.9公頃,其中自然濕地約1342公頃,彰顯了一城的“山水爛漫”。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最亮麗的城市名片。海州區,是連云港市的主城區。城市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一幅山水共融的城市畫卷在這里徐徐展開。如何守住主城區的“藍天、碧水、凈土”?如何聚焦生態文明,構建宜居宜業之城?在這里可以尋找到答案。
為了保護濕地生態環境,海州區先后實施了月牙島提檔升級工程、劉志洲山公園宕口濕地修復、農村河道疏浚整治、魯蘭河河道治理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此間,海州區還創新實施流域長制,建立水質提升四大專班,由區長任流域長,4位區分管領導任專班負責人,定期研究會辦治水難題。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城市大腦系統專設污染防治模塊,在各排口和重要節點處設置338路視頻監控,結合各斷面自動站和手工采樣監測數據,可盡快鎖定異常污染源并采取應急管控措施。而655個入河排污口全部明確責任人,由區紀委牽頭建立監督管理平臺,實施掃碼巡河,壓緊壓實排污口管控責任。
今年一季度,考核海州區的15個國省考斷面優III比例達到100%;各斷面月度優III比例達97.8%,兩項數據均創歷史新高。
水清天也藍,空氣質量是一個城市的綠色名片。海州區強化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力度,構建“全域、全員、全天候”大氣環境治理格局。
為了明確職責劃分,海州區污防辦、海州生態環境局、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高新區分局聯合成立5個包片組,將全區93個建筑工地、12個拆遷工地、83個汽修店全部納入網格化管理,對重點區域內的污染源進行全覆蓋檢查并跟蹤省、市交辦問題整改情況,對發現的突出問題,形成問題通報、整改、反饋的閉環管理機制。
海州區還統籌推進工業企業排污監管行動,常態化開展夜間專項執法,對重點排污企業廢氣處理設施和在線監控運行情況突擊檢查,同時實行雙周會商制度,定期會商研判空氣質量形勢,強化預測預警,對久拖不決的問題進行通報、約談,督促各責任主體單位夯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經過多年的大氣污染防治各項工作,海州區實現空氣質量質的飛躍。
“巧治理”扮靚一城“綠色廊道”
“自從2022年建成開放,我們周邊居民每天都習慣來此健身娛樂。”走在玉帶河生態廊道,居民王大爺說。這里以規?;坝^花海為主,不僅提升了城市“顏值”,更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感。去年,海州區新建了20個口袋公園;今年,海州區繼續新改建御景園、寧園、祥瑞園等8個口袋公園,一個個小而美的口袋公園遍布于城區的大街小巷。
綠意盎然的植物景觀,蜿蜒伸展的休閑步道,分布在城市中的公園,成為扮靚城市的“珍珠”。近年來,海州區通過實施以口袋公園和綠道為重點的園林綠化項目,由點及面,形成微型公園體系和綠道體系,打造“推窗見綠、出門入園、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公園城市綠化格局,為群眾營造多處可休憩、可健身、可交流的高品質綠色空間。
河流是裝點城市的美麗“絲帶”。海州區河網密布,玉帶河、薔薇河等14條骨干河道穿城而過,卻也歷經過污染嚴重、臭氣熏天、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生活的黑暗時刻。直到1996年底,江蘇省政府投資12689.22萬元,結合淮河水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分兩期實施了薔薇河送清水工程,基本解決了連云港市市區飲用水源屢遭上游污染的問題。作為港城人民的“母親河”,如今的薔薇河真如其名,打造成了“三季有花、四季見綠”的生態廊道。
一泓清水入城來,滿眼春光人歡樂。2019年,海州區實施雨污分流改造項目,將城區劃為11個片區,新鋪設雨污分流管網380公里,完成300余公里雨污水管網及雨水方涵缺陷性檢測,推進296個老舊小區雨污分流改造,基本補齊城區主次干道雨污管網空白。同時實施污水處理能力提檔升級,在部分水質容易波動的支流溝渠,采用29臺分布式污水處理設施以及污水處理車處理攔蓄差水。
“水污染”的治理,還讓連云港市的特色文旅產業得到更好發展。時下,夜晚的鹽河巷燈火輝煌,河面上畫舫緩緩行駛,乘船的游客欣賞沿岸風光,感受大運河鹽文化的獨特魅力。華麗變身的西鹽河,已成為港城市民休閑娛樂的打卡地,游玩高峰期日均游客量已突破10萬大關,被省文旅廳評為全省“十佳夜市”榜首。殊不知,早在多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由于沿線污染源較多,雜草叢生、污水橫流、臭氣熏天,我每次下班都不愿意從這里走。”在西鹽河附近,居民王先生感到物是人非。由于大力治理,2020年,西鹽河鹽河橋斷面平均水質為III類,遠超國家下達的“2020年水質達到V類”的考核目標,目前已連續4年穩定達到III類,實現從“黑臭河”到“綠色廊道”的華麗蛻變。
今年,海州區還將新改建8個口袋公園,新改建雨污水管網,扮靚城市面貌。人間最美四月天,登高遠眺,目之所及皆風景如畫:高樓鱗次櫛比,道路寬闊整潔,建筑錯落有致,公園美麗宜人……一幅既有顏值又有品質的城市畫卷在海州大地徐徐展開。
“強煥新”打造一城“文旅新景”
時下,春光明媚,位于薔薇河與東站引河之間的月牙島水清岸綠、綠樹環繞,島上種植的櫻花、油菜花、二月蘭次第開放,人們在花海中打卡拍照,眾多水鳥在水面嬉戲覓食。不過,很難想象,這里曾因環境污染讓人望而卻步。“在上個世紀90年代,江蘇新海發電有限公司征用了新圩村磚廠取土坑塘1176畝,堆放粉煤灰,粉煤灰的平均堆積厚度達2至3米,總量近100萬立方米,風起時塵土飛揚。”月牙島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起,海州區啟動月牙島北島環境整治工程,總投資1.8億元。
作為中心城區,海州具有“山水城林”自然優勢、遺跡遺址人文優勢、綠色特色產業優勢,但這些優勢也曾讓位于經濟發展需求。近些年來,海州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全區生態環境質量逐年改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持續拓寬。如今,海州區“兩核一軸一帶四區”的全域旅游格局不斷成熟,城景融合的新圖景不斷彰顯在世人面前——當連云港的“氣質”與“顏值”不斷提升,百姓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也隨之全面提升。
劉志洲山位于海州區錦屏鎮,由于長達90年的開采,造成資源枯竭,山體被嚴重破壞,給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帶來嚴重影響。2018年,海州區委區政府作出堅決制止開采、收回采石宕口的決定,通過清理危石、覆土栽植、邊坡治理等措施,使劉志洲山現存山體得到了最大限度保護。昔日廢棄采石場搖身一變,如今成為山清水秀的生態健身體育公園。
4萬平方米的帳篷營、真人CS、水上游船碼頭、無動力樂園、萌馬游園……劉志洲山體育公園的這些嶄新業態,不斷豐富市民游玩內容,各類文化體育活動在此舉辦。今年4月13日,2024海州風箏嘉年華在劉志洲山體育公園舉辦,省內18支風箏精英隊及百余名風箏愛好者,放飛各式各樣的風箏,為市民呈現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覺盛宴。
讓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產品變商品……這也是海州區農業生態發展的路徑所在。近年來,海州區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全域旅游發展戰略,打造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良性循環模式,大力發展農旅觀光、休閑體驗、科技示范等新業態,以旅游路線精品化、文創產品特色化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美麗鄉村。如今,在新壩鎮,一株株西瓜藤蔓引來無數客商,還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在浦南鎮,一顆顆番茄受到游客追捧,還獲批2023年江蘇省農業農村標準化試點項目……它們都成為海州以農興旅的生動寫照。
春風朝夕起,吹綠日日深。40年耕耘綠色,40年守護美景,海州區每一點綠、每一片綠,最終匯成這座城市滿城的生機與希望。
向“綠”而行,朝氣蓬勃的海州正懷揣綠色希望,踏歌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