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晶晶 通訊員 潘興祥)“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談及駐村工作經歷,灌云縣楊集鎮三圖村第一書記潘永智感觸頗深。2022年6月末,潘永智受省蘇豪控股集團選派,踏上灌云鄉村振興幫扶之路。
“駐村工作不僅要摸透村底子,更要找準富路子。”駐村伊始,潘永智就開始謀劃注入鄉村振興發展“新血液”,想方設法因地制宜幫助村民們過上好生活。
“大爺,今年收成怎么樣?”“大叔大娘,咱坐下來聊聊家常。”在基層一線,潘永智主動聯系村干部開展入戶調研,傾聽群眾心聲。后來,他每天沉下身子到田間地頭轉一轉,跟農戶面對面肩并肩,真心實意傾聽他們的想法和訴求,掌握村容村貌變化動態,定期前往掛鉤幫扶戶家中走訪。
灌云是農業大縣,產業興則農村興。如何壯大集體經濟,帶領村民增收致富,讓更多村民感受到鄉村振興帶來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這是潘永智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深入了解三圖村自然資源后,潘永智發現,這里的土壤環境適合紅薯生長,紅薯品質好,當地老百姓也有種植紅薯的傳統。但由于種植分散,形不成規模,加上沒有科學的管理,紅薯質量保證不了,市場價格低,農民收入少。能不能把發展紅薯產業作為村民致富的途徑?這個大膽的想法讓潘永智眼前一亮。
為此,他一次次與鎮黨委政府、縣農業農村局溝通對接,與村干部們帶著村民到外地去學習紅薯的種植技術,一戶戶動員村民參與組建合作社,與村集體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模式。
最終,他積極推動流轉土地近600畝,成立黨建引領紅薯產業發展示范基地,規?;N植優質鮮食紅薯,增加村集體年收入25萬余元,還幫助脫貧戶實現了在家門口穩定就業。他也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紅薯書記”。
為提高紅薯種植效益,他一方面深入調研自然資源、產業基礎、人力狀況等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另一方面在后方單位及工作隊的大力關心支持下,多次協調省農科院專家來村里調研指導,為村民現場講解科學種植技術,開展紅薯產業的相關技術培訓,為村里培養了一支有技術、懂管理、會經營的黨員干部隊伍。
“改良后的紅薯在產量、口感、品質上都得到了較大提升,紅薯產業實現提質升級。”潘永智說。
產業振興關鍵是產銷對接。“為了保證新品種紅薯的銷路順暢,我們在銷售短板上下功夫,對紅薯的加工及包裝進行提檔升級。”潘永智說,在采收上市旺季,還要帶著樣品跑市場,奔赴南京、淮安等地洽談訂單式農業合作項目,并積極組織愛心購、網上購等增加訂單,推進產銷對接。
從泥濘不堪的“土路”到寬敞平整的“水泥路”,從晚上漆黑一片到路燈照得亮堂堂,從集裝箱改造的破舊衛生室到就診功能齊全的省級標準衛生室……村里一個個變化訴說著潘永智深耕基層的付出,村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
“如今,村子變富了,項目越跑越多,村民也和我更親了。”潘永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