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張晨晨 封其燦)日前,在江蘇省第九屆農民體育節暨沛縣武術展演活動上,首次代表連云港市參加非遺類體育項目角逐的“連云港市火雷雜技團”派出精兵強將,以出色的表現,完美展現了新穎獨到的體育雜技《春色滿園》,一舉摘得金獎。
“連云港市火雷雜技團”其實是個民間隊伍,來自灌南縣張店鎮二里村,別看他們都是鄉村“草根百姓”,卻4次上央視、8次上省級衛視表演精彩技藝,多次獲獎,還經常在家鄉為廣大群眾獻藝,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這話要從40年前說起。封志虎是張店鎮二里村人,雖說已經到了知天命年紀,但依然“活潑好動”。“看到‘玩把戲’的人表演氣功,我就叫幾個同學中午放學遲點走,自己躺在地上,肚子上放一塊板,叫同學用板凳使勁砸。”封志虎回憶道,10歲時,他被央視春晚上的一幕雜技表演所打動,便跟父母鬧著要學習雜技。父母也看到兒子的長處,勤奮好學,學什么像什么,于是就同意了,帶他外出學藝。
在全國有名的雜技之鄉——河北吳橋藝術團,封志虎通過10年摸爬滾打,技藝有很大提升,經常隨團到各地演出。到了1994年3月,他拿出所有積蓄,回鄉創辦演藝團隊,命名為“連云港市火雷藝術團”,“火雷”就成為他的藝名。
他不辭辛苦,早早晚晚,帶領團員攻堅克難,苦練過硬功夫。剛開始由于經驗不足,市場打不開,演出節目的檔次一直提不上去,演出場次少,報酬低,開銷還挺大,幾乎沒賺到錢,他也曾有過改行的想法。但他骨子里有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他想,老百姓需要文藝,目前的狀況是因為自己沒有優秀作品。況且,他也舍不得放棄鐘愛的事業,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后來,他帶著藝術團成員不斷到外地學習,從河南省聘來專業演員,凡是要求團員做到的,先讓自己的女兒做到,“因為做事先做人,演藝先修德嘛,一切從自己做起。”封志虎介紹,他有4個女兒,從大到小每個人年齡相差只1歲多,姐妹4個都會表演,人人有絕活。她們和團里的演員們一起,在父親封志虎的帶領下,堅持扎根農村藝術舞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在各級比賽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這些年,封志虎遇到的文藝界名人和有才藝的人很多,每次他都是虛心學習,甘當小學生。他先后求教過相聲藝術家姜昆、陳寒柏,評書藝術家劉蘭芳、著名演員吳京、著名歌手于文華,民間歌手朱之文、王二妮等,收獲很多。
“火雷”的絕技和背后的故事引起了媒體的注意。2016年年底,父女幾人先后應中央電視臺《向幸福出發》和《黃金一百秒》欄目組的邀請,參加表演。節目中,封志虎的4個女兒講述了父母培養她們的艱辛和不易。21歲的封小菊在節目中說:“我9歲開始練習雜技,11歲開始練習蹬缸,人躺在架子上,上方搭另一個架子,這個架子放缸,由小換大,接近百把斤,然后再換成表演專用缸。覺得不費勁時,缸內加放30斤到50斤的沙袋繼續練,再加,再練,缸內臥人練,缸上坐人練。”一個十來歲的小女孩,經過難以忍受的刻苦訓練,終于練成單腳蹬起近半噸重量的“絕技”。
為了滿足廣大武術愛好者的需求,弘揚中華武德武魂,促進青少年強身健體、自信自強,確保武術愛好者能學到真本事,2019年3月2日,封志虎遠赴河南嵩山少林寺,與少林小龍武校簽訂聘請武術教練、與當地小學聯合舉辦文化特色班等協議,培養各類雜技舞蹈等藝術人才,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和成效。
封志虎努力推廣民間雜技和武術,也癡迷于其他傳統文化的推廣傳播。張店鑼鼓在淮海地區傳承千載,是當地鄉村文化的一張名片,人人愛看,個個會敲,每家一套打法,俗話說“張店鑼鼓各打各”。封志虎特別喜歡,為了很好地弘揚這一本地傳統文化精粹,他自費十多萬元,建起了連云港市第一家以鑼鼓為主題元素的文化展覽館,無償擔負起傳承和發展地方文化產業的重任。“未來,我將在弘揚傳統文化的道路上持之以恒,不改初心!”封志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