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袁春梅 胡曙鋆 仲蓉格 陳福銀)連云港市兼具南北之長,氣候條件獨特,地理地貌豐富,是傳統產糧大市,常年糧食播種面積、總產在江蘇省13個設區市排名分別居第6和第5位。2023年,連云港人寫就了一份沉甸甸的豐收答卷:全年糧食播種面積769.53萬畝,增0.85萬畝;畝產479公斤/畝,增0.22公斤;總產36.5億公斤,增5719.76噸。實現種植面積、畝產、總產“三增”。
那么,這份“豐收答卷”究竟因何而來?
政策引導穩面積
連云港市實施多種舉措,不僅為各地落實播種面積提供了強勁動力,更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連云港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陳鳳介紹:“2023年圍繞糧食生產目標任務,連云港將糧食面積、產量等目標任務逐項分解到縣(區),落實到鄉鎮,細化到地塊,并建立種植臺賬,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全市累計下達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8446.71萬元,補貼面積384.29萬畝,惠及農戶51萬戶;累計下達稻谷補貼資金20821.97萬元,補貼面積304.41萬畝;累計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47802.21萬元,補貼面積達398.36萬畝,惠及農戶76.25萬戶。
在秋糧生產關鍵時期,連云港市及時下撥農業生產防災救災資金、“一噴多促”一次性補助資金。全市各地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義利并舉”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全市種糧面積穩定在750萬畝以上。
提升地力筑基礎
在灌云縣龍苴鎮龍苴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基地,“過去,這些地方要么道路不通,要么地塊分散、高低不平。如今機耕道通到家門口、水泥渠修到田中央,這田種起來不僅省事還高效。”龍苴鎮大由村支部書記李兵介紹。2023年,項目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得到了顯著提高,新增糧食生產能力80萬公斤。
建設高標準農田,能最大效益發揮好耕地“命根子”作用。“2023年是《連云港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穩步推進的第3年,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443萬畝高標準農田,占耕地比例達81%。”連云港市農業農村局耕地質量處處長張其云介紹,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不僅讓港城人民端牢自己的飯碗,也是實現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的重要一步,2023年實施了40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設面積42.6萬畝,完成財政投資12.97億元。
直播減控強品質
水稻是連云港市主要糧食作物和優勢主導產業,但是近年來直播稻種植面積較大,嚴重影響了水稻單產穩步提高和品質全面提升,給糧食安全帶來隱患,也制約了全市稻米優質化進程。
連云港市將直播稻壓減30%寫進2023年市政府工作報告,列入對各縣區年度考核目標,并印發《連云港市直播稻控減工作三年行動方案》。具體工作中,各縣區通過積極發展“水稻集中育秧+機插”等各類社會化服務模式,解決水稻機插秧面積不足、機插質量不高等問題,引導農民和各類新型種植主體主動放棄直播稻種植。
東海縣按照“1+4”的布局建立了5家工廠化育秧中心,采取縣農發單獨育秧、“縣農發+大戶+散戶”等多種模式擴大集中育秧面積,同時發揮傳統育秧模式,采取“大戶+大戶+散戶”的模式,解決小農戶育秧難、成本高的問題,確保規模戶水稻機插秧全覆蓋,30%小農戶實現機插秧,讓東海工廠化育秧模式走在全國前列。
得益于育秧工廠的建設,社會化服務的推進,直播改機插順利進行,2023年,連云港市直播稻實際壓減面積55.8萬畝,控減比例達41.74%,超額完成年度壓減30%的任務目標。
示范帶動提單產
寒潮天氣后,氣溫回暖,綠油油的麥苗長勢良好。在灌南縣李集鎮,種糧大戶潘廣雪剛從田間查看苗情返回家中。聊起收成潘廣雪心里美滋滋的,他種植的“南粳5718”高產品種平均畝產達到700多公斤。“持續豐收不容易,我覺得關鍵有兩點,一是選對了高產優質品種,二是得益于示范片創建農技專家的指導以及全程精細化管理。”說起水稻高產的竅門,潘廣雪道出提高單產的秘訣。
實施綠色高質高效創建與高標準農田項目是挖掘糧油作物單產潛力、推動糧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2023年連云港市首次統籌推進兩項工作,加快打造一批糧油作物高標準生產基地,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高產高效生產技術模式,為示范帶動全市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
全市累計創建主要糧油作物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77個,涉及水稻、小麥、花生、油菜、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多種作物(模式),創建面積超過30萬畝。同時,啟動下沉一線包片奮戰100天奪秋糧豐收行動,派出120余人次行政人員和技術專家分赴糧食主產鄉鎮和高產示范片,精準指導防災減災、單產提升、秋糧田管等重點任務落實,幫助生產一線解決實際困難。
復合種植保供給
灌云縣楊集鎮種糧大戶李正軍,2023年秋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300多畝,玉米畝產達770公斤,大豆畝產100多公斤,比去年同期每畝增收400元。“從這兩年的探索來看,與傳統單一作物種植相比,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效益要高一些。”李正軍介紹,“政府部門有補貼支持,大大減輕了生產成本壓力,在種植中一旦發現問題,農技專家還及時給予技術指導,通過2年的復合種植,現在心里已經有底了。”
2023年,連云港市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在去年基礎上翻了一番,重點在連片種植50畝以上的大戶及玉米大豆傳統種植區域進行推廣種植,涉全市63個鄉鎮、1342個種植主體。順利完成10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推廣、15萬畝大豆種植任務。
在發展油料生產上,東海、贛榆是傳統花生種植區、優勢區,在發揮優勢,穩定面積的基礎上力爭有所增加,各地也將因地制宜發展芝麻、向日葵等特色油料,穩定提升食用植物油供給水平。
全產業鏈增效益
連云港市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編印《涉糧龍頭企業政策匯編》,切實加快糧食全產業鏈培育,打造集種子繁育、糧食種植、儲備物流、精深加工、品牌銷售為一體的糧食全產業鏈。
目前,全市基本建成優質糧油全產業鏈發展集群,擁有涉糧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涉糧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6家,涵蓋優質糧油產業發展的各個鏈節。
通過推行“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大米品牌”“土地托管服務+糧食加工包裝+電商銷售/訂單銷售”等產業化發展模式,培育生產經營主體506個;建成青口鹽場等70個優質稻米產業化基地,發展訂單種植面積22.57萬畝,涉及經營主體2524戶,擁有稻米加工企業60余家,年稻米加工能力在50萬噸以上。建設了13個“味稻小鎮”,年產優質稻米100萬噸以上,成為帶動連云港市優質稻米全產業鏈發展的“新時代標簽”。培育了一批“連天下”“蘇”字頭等優質糧食區域公共品牌、知名企業品牌和知名產品品牌,提升稻米市場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