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史衛平 沙慶祝)“這些年來,我們一家幾代人一直在找都沒有找到,今天你們把我叔叔找到了……”近日,在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下車鎮印莊村村委會舉行的“印云煦烈士回家尋親會”上,82歲的村民印良朋感激地對志愿者和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工作人員說。他的叔叔印云煦,生前化名“張萍”,于抗戰時期犧牲于鹽城建湖。在鹽城市志愿者的不懈努力和連云港市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協助下,烈士犧牲78年后終于“回家”。
78年前犧牲在抗日戰場
1945年5月的一天,鹽城建湖縣蘆溝鄉雙蕩村蘆溝河北附近傳來了密集的槍聲,武工隊隊長張萍率領武工隊與日偽軍展開激烈戰斗。張萍腹部中彈不幸犧牲,時年25歲。
當地村民懷著悲痛將他就地安葬,許多村民自發地為他掃墓。為了紀念這位抗日烈士,1957年,建湖縣將雙蕩村命名為“張萍村”,所在蘆溝鄉改為“張萍鄉”。
張萍烈士是哪里人,他的親人在哪里?找到張萍的家鄉和家人,成了多年來當地村民們的心愿。
其中,今年70多歲的志愿者朱耀超,老家是蘆溝鄉,多次向有關部門寫信、實地走訪查找,均無結果。2001年,張萍烈士遺骸由張萍村遷至建湖縣烈士陵園集中安葬后,朱耀超對于查找烈士家鄉和親屬的想法更加迫切。
志愿者為烈士尋找親人
今年5月,朱耀超老人遇到當地烈士尋親志愿者王孝忠,“老王,你為鹽城五條嶺烈士陵園30多名建湖籍烈士尋親成功的事我聽說了,能不能幫我尋找張萍烈士的親人?”望著老人迫切的眼神,王孝忠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很快,朱耀超將《建湖縣志》《蘆溝社志》等資料交到王孝忠手上。據《建湖縣志》記載:張萍(1920年—1945年),原名印云熙,贛榆縣人,出生于貧農家庭,1939年秋在灌云縣參加革命……王孝忠當晚即打電話查找線索。幾經周折,王孝忠找到了連云港市贛榆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他還通過抖音、微信、今日頭條有選擇地加了一些熱心網友,均無結果。
“張萍烈士當時有沒有可能為避免家人遭敵人的傷害,自己用的是假名字、假籍貫?”帶著這個想法,王孝忠又來到鹽城新四軍紀念館尋找線索,他的分析得到了紀念館工作人員的贊同。
此時,建湖縣烈士尋親志愿者郝曉晨通過連云港的志愿者得到信息,灌云縣有個地方“印”姓是大姓。尋親志愿者從《灌云縣民政志》中查到:灌云縣下車鄉(現下車鎮)高莊村印云煦,男,1921年出生,1942年在鹽城因戰犧牲。此處的“高莊村”,現為下車鎮印莊村所屬的一個自然村。經綜合分析,《建湖縣志》上的印云熙與《灌云縣民政志》上的印云煦,很可能是同一個人,就是犧牲在建湖的張萍烈士。
“張萍”就是灌云人印云煦
今年11月28日,王孝忠聯系上灌云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我們迅速聯系下車鎮退役軍人服務站,服務站通過走訪調查印莊村村干部、年齡大的村民,以及烈士的家人證實,《灌云縣志》上的印云煦就是張萍烈士。”該局工作人員說。
近日,包括王孝忠、朱耀超在內的鹽城市建湖縣、宿遷市等地志愿者,烈士的侄兒等親屬,以及灌云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下車鎮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共30多人,在下車鎮印莊村村委會舉行“印云煦烈士回家尋親會”,共同緬懷烈士。
據印云煦的侄兒印良朋介紹,自己父親那一輩只有兄弟二人,父親是大哥,印云煦是弟弟。“我叔叔(印云煦)參加革命時還沒成家,沒有后代。以前只知道他犧牲在鹽城,但不知道具體地點。”印良朋說,“我爺爺、父親生前都經常念叨要找到他的犧牲地或烈士墓,我也曾到鹽城、上海等地查找過,這下終于找到了。”
82歲的印良朋說,近期將帶上兒孫到建湖縣烈士陵園去祭奠印云煦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