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張晨晨 乙桓羽
“黃昏卸得殘妝罷,窗外西風冷透紗……”近日,在連云港市文化館的排練廳里,二三十人在此濟濟一堂,他們是連云港市群星藝術團的成員,正在跟著青年聲樂教師肖嫻學習海州五大宮調。只見肖嫻一顰一笑、唱念做打,頗為專業。除了“代課”群文團隊,像她這樣的文藝骨干還擔負起群眾文藝普惠化培育的使命,自2012年參與到這項公益惠民事業中,她已帶出了七八百位生活中的“文藝家”。
一直以來,連云港市根據廣大市民興趣愛好,堅持“無門檻、全免費”的宗旨,以“點單式”理念,集中和分類開展群眾文藝普惠化培育,讓無論是熱愛唱歌跳舞的“草根百姓”,還是想陶冶情操的“白領上班族”,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文化藝術夢。這樣的舉措,也在港城搭建起一批志同道合的“Fans圈”。
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12月14日下午,全天降溫明顯,冬雨淋漓,但卻沒妨礙市民姜霖的學習熱情。當天下午3點,在市民文藝培訓中心,公益朗誦課正常開課,作為學員,市民姜霖在2點40分左右就來到教室。課程雖都是免費項目,少上一堂也沒關系,但她卻很少缺席,“我平時就熱愛朗誦,這是一門可以將自己情感、思想進行準確表達的課程。”她說,更何況課程還是來自專業朗誦家李延老師授課,“肯定會受益匪淺。”
連云港市市民文藝培訓中心位于朝陽東路66號,建筑面積近千平方米。走進去便可被窗明幾凈的文化氛圍所感染,內心由浮躁變得恬靜。這里有舞蹈排練廳、琴房、美術教室、國學課堂、戲劇曲藝廳等公共服務區,可同時容納500余名市民開展文藝培訓與公益輔導。
回憶當初“搶課”的經歷,姜霖記憶猶新。入秋那會兒,市文化館“港城文化課堂”第21季如約而至,推出15項免費藝術培訓課程,延續每季近400課時的社會教學。他們依托江蘇公共文化云進行網上報名,隨后進行線下報名,而中國畫、古典舞、古琴這些明星課程,通常都是“上線即搶光”,也再次印證“港城文化課堂”的深入人心。
這些課程的體驗感如何,會不會跟以前傳統的“興趣班”一樣?許多老師和學生也有過類似顧慮。然而,課程已過大半,不少人直言,在這里看到了“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的模樣。當天的朗誦課,李延帶來了《海燕》的專業教學,他一邊帶領近10位學員回顧上一堂課,一邊就朗誦技巧、形貌禮儀等方面開展細致教學。“我已經代課10年了,教過播音主持基礎、普通話基礎正音等。多數學員都來自上班族或者相關愛好者。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大家需要維持一個愛好,畢竟不能丟了精神追求嘛。”李延道。
找到“熨平生活褶皺”的地方
“別看我現在帶著大家學海州五大宮調,其實,我接觸這門非遺技藝沒幾年。”在市文化館的排練教室,作為80后青年的肖嫻,目光炯炯,“我之前是零基礎,但出于傳承傳統戲劇的使命感,我跟著幾位非遺傳承人老師努力學習,短時間內精進了很多。”這次排練,是為迎接年底在師專舉行的跨年音樂會,“這是我首次登臺出演‘海州五大宮調’,我要把從老師那里學來的本領傳播給更多人,展現咱們年輕人的文化情懷!”肖嫻自信道。
像肖嫻這樣擁有強烈文化責任感的青年還有很多,但他們更傾向于通過對文藝的學習來改變生活質感。今年以來,連云港市不遺余力推進民間群文團隊培育工作,作為重要的文化惠民、藝術普及項目,“港城文化課堂”就已推出了21季,覆蓋廣大市民群眾15萬人次,成為一個響當當的公益惠民品牌。“這一季課程發布時,就吸引了近300人報名學習,有不少年輕人的身影。”市文化館調編部主任魏菱珂感慨,在“文化課堂”,素不相識的人們坐在教室里,好像重回學校課堂,變成了同學,一種久違的青春感彌泛其間。
“普遍情況下,公益文藝培訓人群集中于‘一老一小’,針對年輕人的公益培訓并不是太多。”連云港市市民文藝培訓中心分管負責人道,隨著工作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精神需求也越來越多,尤其是青年人群,在日益“內卷”的社會中,漸漸缺失對生活的激情。所以,在“文化課堂”中,他們也針對青年群體拓展多樣化課程。除嘗試增加晚間和周末的培訓班數量外,還通過開展肚皮舞、瑜伽、尤克里里等流行課程,吸引青年人來“充電”。網上有人說:“這是屬于成年人的少年宮,課上的松弛感可以熨平生活的褶皺。”
“‘港城文化課堂’幾個字說明了一切,該品牌已和廣大市民相守12個年頭,幾乎成為港城文化生活中讓人割舍不了的傳統。”市文化館館長王珺道,他們將繼續通過“無門檻、全免費”方式,為廣大港城市民搭建傳播先進文化、提升藝術修養的平臺;同時通過“五進”的方式,走進社區、學校、機關、農村、企業,讓“文藝之風”刮進每個角落。
公益培訓讓人發掘“詩和遠方”
“六月微山景色嬌,芙蓉為裳煙霞描。舟行過,玉石橋,漁家姑娘曲聲嘹。”這首《漁歌子·微山湖游記》來自連云港市一位叫作印閔慶豪的90后社區工作者,作為港城詩校的第一期學員,一直以來,她被繁瑣的工作所壓抑的詩歌創作熱情,重新被點燃。“我從小就很喜歡古詩詞,對我來說,這些優美的文字,給我單調的生活繪上一些新鮮顏色,但工作的粗糲冷峻卻時時讓我糾纏于現實。”印閔慶豪說,直到一次偶然機會,郁州詩社港城詩校在他們社區成立,她就像找到了精神的堤岸,得以回歸愛好,“每周末我都去上課。”
作為連云港市公益性文化惠民組織,港城詩校建校于2017年,詩校面向社會公開招生,實行免費教學。據詩校副校長穆燕玲介紹,目前已有11期學員順利畢業,有130多名學員,掌握了傳統詩詞的創作方法,并能獨立完成創作。“這些畢業學員里,年齡從20多歲到80歲都有,這其中有工人、農民、機關干部、普通市民等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這些學員中,有30多人成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為振興港城文化事業正竭盡全力。
就像印閔慶豪所言,群眾公益文化培訓社團就像精神的堤岸,讓溺身于生活洪流中的蕓蕓眾生有了精神的喘息,而在連云港市城鄉之間,還處處活躍著各式各樣的群眾公益文化培訓組織。王秀紅是贛榆區“紅韻旗袍社”的創始人,從2019年開始,她就完全自費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公益教學,線下開展旗袍藝術走秀等群眾性文化娛樂健身活動。時至今日,這個民間藝術團已在22個省市發展成立76支分隊,4000多名隊員,網絡粉絲達百萬之眾。“五年前,因為身體不好,做過兩次手術,整個人都陷入情緒旋渦。到了紅韻,我像是找到了精神寄托。”楊老師是一名中學教師,她感慨,“第一次看見王老師走秀,我就深深愛上了旗袍秀。現在,我整個人松弛了許多,身體也跟著好了,很幸運能來到這里。”
今年以來,連云港市一直在不遺余力推進群文團隊培育工作,群星藝術團、青麗肘鼓子藝術團等15支群眾文化團隊入選省級培育計劃;還通過舉辦基層文化工作者培訓班,覆蓋參培人員500余人次。這些舉措,讓百姓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外,找到了“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