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銳冰)“連云港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東方起點,也是橫貫中國大陸東西的鐵路大動脈隴海—蘭新鐵路的東部終點城市。”日前,在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玉帶新村,記者見到了收藏愛好者丁運安。懷著對家鄉的特殊情感,他沿著隴海—蘭新鐵路線,進行了長達10年的硬板火車票收藏之旅。
新海連站—東海站、烏魯木齊—阿拉山口……在他的收藏冊里,整齊擺放著一排排頗具年代感的硬板火車票。“這些火車票時間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不等,都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站點,非常具有收藏意義。”特別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丁運安對歷年鐵路運行圖進行研究,10年來共收藏了372個站點的硬板火車票。
從古老的絲綢之路到如今的“一帶一路”,372個站點硬板火車票,見證了連云港橫貫東西、鏈接世界的繁榮之路。
參照鐵路運行圖
收藏“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站點票
在丁運安的書桌上,擺放著1952年以來歷年《全國鐵路旅客列車時刻表》。今年63歲的他,展開1956年冬季實行的全國鐵路示意圖,娓娓道來。
作為連云港市民政局行政區劃地名辦原主任,丁運安對地名有著特殊的情結。“我對硬板火車票的收藏,是從看到這本1956年冬季實行的全國鐵路示意圖開始的。”丁運安說,“當時,隴海—蘭新線一共有480多個火車站點。”
“2008年,我對絲綢之路起點西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收藏沿線城市的硬板火車票。”在丁運安看來,小小火車票,是時代變遷、經濟飛速發展的見證,“我最早收藏的硬板火車票就是連云港站到西安站。”
據了解,硬板車票在火車票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一直延續至20世紀末。之后才有了軟質火車票、磁介質火車票,直到現在的無紙化火車票。
2013年,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丁運安開始對沿線城市的火車站站名變遷進行系統研究,并集中精力收藏沿線城市站點的硬板火車票。
“身為港城人,我為家鄉是‘一帶一路’交匯點強支點和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感到驕傲。”丁運安心中有著濃厚的收藏情結,“這些硬板火車票也是連云港在全國開放發展大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歷史見證。”
行遍沿線22個城市
10年潛心尋覓留下珍貴史料
連云港、徐州、碭山、商丘、開封……從連云港一路向西,10年來,丁運安在22個城市留下了足跡。
“最難收藏的是新疆各個站點的車票。”丁運安介紹,“特別是阿拉山口站,我到處聯系票友、之前在鐵路系統工作的老職工,跑了好幾趟新疆才收藏到。”
1956年至1957年,曾經的連云港海州站更名為新海站,這一站名僅維持了一年多。“新海站的硬板火車票極難尋覓,我花費了整整10年,最近才找到一張白塔埠站發往新海站的車票,上面標注時間為1957年。”為了這張票,丁運安跑了3趟徐州,找了不少業內好友,“當年票上的日期是打孔標識的,正面寫有票價0.2元。”
10年來,丁運安一聽到品相好的硬板火車票便興奮不已。“有一次,我聽說河南鄭州有一位鐵路上的退休老職工,收藏了不少老火車票。當時河南境內有72個站點,他收藏了多個站點的火車票。”丁運安趕到鄭州,“聽說我專門收藏‘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火車票,他把48個站點的火車票全部轉給我了,讓我特別感動。”
為了保存好這些來之不易的車票,丁運安買來一本名片冊,兩張硬板火車票剛好放進一個塑料內頁里,既有觀賞性,又不容易損壞。
這些票既有硬席、臥鋪票、無座位票,也有往返票、團體旅客票、市郊票、棚代票,種類非常齊全。天山公社、烏拉泊、火焰山……對于這些站名,丁運安如數家珍。
翻看一張張硬板火車票,“對我而言,這些票的歷史價值遠遠大于經濟價值。”丁運安說。
收集歷史
為“一帶一路”建設留下港城見證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10年來,丁運安邁過豫中平原、河西走廊,翻越天山山脈到達北疆的阿拉山口。
“2000年,隴海—蘭新線僅剩211個火車站,開通客運的更少。”歷經10年的潛心收藏,丁運安收藏了372個到達站的硬板火車票。目前,大部分站點都撤銷了,站點每年也有變化和調整。
平日里,丁運安喜歡收藏郵票、錢幣、徽章以及連云港地方史料實物,他對“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火車票情有獨鐘。“這是我對連云港獨特的家鄉情結,投入了非常多的心血。”他說。
回望這10年來的收藏歷程,丁運安覺得非常值得。最近,有多家政府機構聯系丁運安,希望他能轉讓這本車票冊,都被他婉拒了,“這本車票冊,是我對家鄉作為‘一帶一路’交匯點強支點的精神寄托。”作為港城人,丁運安早已把個人情懷與家鄉發展融為一體。
翻開這本車票冊,部分站點沒有車票只貼一張白紙黑字的紙條。“目前我只收藏到80%的站點票,還有20%非常稀少,我還在努力尋找中,所以暫由紙條代替。”丁運安說,“希望有一天我能收集齊所有站點的車票,為港城‘一帶一路’建設留下一份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