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梅 姜成波)日前,2023年江蘇省“百佳家庭農場”名單發布,連云港市的灌云縣單莊果蔬種植家庭農場、贛榆區摩天嶺果蔬種植家庭農場、贛榆區贛馬鎮閘西家庭農場以及海州區謝意家庭農場4家入圍,入圍農場主喜滋滋地捧走了沉甸甸的“金字招牌”。
與傳統的農民形象大不同,這些家庭農場主不再是只顧耕耘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小農”,他們有著現代化的經營理念和鏈式思維,是崇尚合作共贏的“大格局農民”。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力軍,家庭農場為鄉村振興開辟新路徑,注入新活力,有力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
12592戶家庭農場 撐起“新農人”的鄉村夢
位于贛榆區沙河鎮朱屯村殷大公路北的贛榆區摩天嶺果蔬種植家庭農場,主營葡萄,每年6月到10月的葡萄采摘季,農場內郁郁蔥蔥、葡萄繁盛,阡陌小道、曲徑通幽,是一家返璞歸真的農家果園,正成為融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于一體的璀璨新星。同時,農場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作用明顯,采摘園90%以上都是周邊村莊農民,收入較當地人均水平高出35%。
農場主劉克波,出生于1977年,2014年創辦了家庭農場。這些年陸續投資500多萬元,建成了占地152畝的葡萄基地、采摘觀光園以及相關配套設施。
在一步步實現自己鄉村夢想的同時,劉克波帶動了身邊一群人的追夢之旅。通過葡萄種植技術輻射帶動,他帶動了周邊11家果蔬大棚種植戶、13家家庭農場,帶動就業人員300余人,促進本地葡萄產業提質增效,做大做強。
連云港市農業農村局農村合作經濟指導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與七八年前相比,家庭農場發生了很大變化,呈現出新面貌,其中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職業化新農人嶄露頭角,賦能農場專業化發展。一批“80后”“90后”的年輕一代職業農場主逐漸活躍在田間地頭。新一代職業新農人有文化,樂于學習新知識,敢于嘗試新技術、新事物,善經營管理。不僅有效提升家庭農場的經營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轉變經營理念,拓展視野,開闊經營思路。
家庭農場既是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基礎性和骨干性經營主體,又是穩定農業基本盤、實現農產品穩產保供的重要力量。經過多年發展,連云港市的家庭農場隊伍不斷壯大。目前,連云港市納入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有12592家,現有各級示范家庭農場1548家,其中省級示范172家、市級示范171家、縣級示范1205家。
敢嘗鮮愛學習 “新農人”塑造農民新形象
農業正在向著現代化不斷邁進,這意味著,作為新一代的農民也需要與時俱進。近年來,連云港市以加快培育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線,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核心,以造就有文化、有技能、善經營、會管理的現代新型職業農民為目標,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工作。
東海縣白塔埠鎮藍天家庭農場負責人劉周平家的一堆證書,就是“新農人”最大的特點。
劉周平2004年開始種地,2013年9月注冊如今的農場。從種植大櫻桃,到如今種養結合,農場現有五六十畝櫻桃,此外還養了100多頭牛和少數魚、鴨,一年四季忙碌而充實。
種地的閑暇時間,劉周平一直在“充電”學習。他參加了省級示范家庭農場主培訓班學習,參加了省中小農業企業產業雙創新農人培訓班,參加了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舉辦的農民教育培訓,獲得了東海縣五一勞動獎章、省鄉土人才“三帶能手”等榮譽稱號。
當然,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讓這些知識變現到“地里”,讓農業“技術活”更靈活。海州區新壩鎮“90后”謝意是十里八鄉有名的“新農人”,他通過“走出去、請進來”,虛心向農業專家、技術人員學習請教,用五層膜保溫技術培育的拿比特西瓜提前上市,賣了個好價錢。首創草莓套袋免洗特色技術,延長了草莓儲存時間,實現了草莓遠距離快遞運輸。
“農業并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么簡單。”起初在謝家父子看來,農業很簡單,第一波種植的60畝藍莓,因為沒摸準土壤屬性,血本無歸。這讓他們意識到,農業生產離不開科技引領,離不開不斷地學習積累。
告別“小農” “鏈式思維”促發展
位于灌云縣南崗鎮王范村的單莊果蔬種植家庭農場,是周邊很多家庭周末親子游的首選目的地。農場嘗試農旅項目,籌建了王范生態園,開展親子游撿雞蛋、采摘等活動,為孩子們拓出一畝空地,讓其感受農耕文化,體會農作的樂趣。農場還配套建有兒童樂園、燒烤區、農家樂飯莊,食材全部來自農場,游客既可以到飯莊就餐,也可以采摘蔬菜自行烹飪。
“我們2015年5月開始起步,當時主要種植桃樹、櫻桃樹。通過這幾年的摸索,我們的經營模式和理念不斷更新,通過深挖農村多元功能和價值,利用緊鄰縣城、交通便利等地理區位優勢,更好地探索了一條以產業融合為特點的家庭農場發展道路。”單莊果蔬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蔡偉介紹,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目前,在農場產出的優質水果中,有60%供游客入園采摘,40%通過團購銷售。
對于未來發展,蔡偉早已在心中構建了藍圖,農場將充分利用綠水青山、田園風光發展采摘農業、觀光農業,不斷擴大精品景點線路的知名度,為周邊群眾提供“看得見美景,品得到美食,記得住鄉愁”的體閑度假好去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助力鄉村振興。
原先在海州區新壩鎮,種植戶和瓜農們主要采取分散銷售和地頭批發的方式售賣,價格方面沒有“話語權”。謝意家庭農場成立后,在品牌助農的路上有了更高更遠的目標追求。農場負責人謝意,一方面充分利用現代網絡營銷手段,為瓜果蔬菜提供銷售信息,另一方面在海州最大的農貿市場租了一間門店,把新壩的西瓜集中到門面上統一批發,極大保障了瓜果蔬菜的銷售渠道,增強了瓜農對種植的信心。帶動新壩鎮西瓜種植2000畝,年增加種植戶收入2000萬元,“綠色+品牌”成了農場發展的雙翼。
“作為農場主,我們需要加緊學習,提升能力素質,不斷改進優化農場管理方式,確保農場健康、高效、可持續以及標準化發展。”謝意說,隨著種植品種、規模逐漸增加,產業鏈條不斷延伸,樹立鏈式發展思維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