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武娜 朱超越 胡雪娟
隨“掃”隨走,共享電單車以其便民、有序、經濟等特點,越來越受到市民的歡迎。如今,在江蘇省連云港市城區主要路段、住宅小區等人員密集場所和區域都能看到共享電單車的身影。公共自行車和共享電單車著眼于解決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充當起公共交通的補足部分,為市民中短距離出行提供更加可行的解決方案,連云港也迎來了“兩輪微公交”時代。
“兩輪微公交”出行更便捷
昨天,筆者在路上看見,早晚出行高峰期,在電動車隊伍里時不時就能看到橙色的共享電單車,非常醒目,綠色低碳出行已成為市民的首選,受到越來越多市民喜愛。
“2014年7月,我市公共自行車項目正式投入運營,經過9年的建設發展,按照方便換乘、遠近結合、成網成系、景觀協調的原則,累計建成服務網點363個,投放公共自行車12800輛,覆蓋海州主城區、市開發區及連云區93條主次干道,輻射面積約150平方公里,服務居民100萬人,初步構建起了市區全覆蓋公共綠色慢行交通網絡。”連云港市城建控股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現如今,城市的每個角落散落著市民短途出行、業余健身、休閑觀光騎行公共自行車的身影。截至目前,公共自行車用戶突破35萬人,騎行總租用量超3000萬人次。
統一規劃停車站點,站點主要分布在居民小區、高鐵公交接駁點、公共服務中心、商貿超市、大學城及公園景點等區域,已基本覆蓋海州區、市開發區、連云區,真正將“公共自行車+共享電單車”的出行模式融入市民生活,為市民出行提供更多便捷。
填補出行空白 滿足市民需求
“只要掃碼就可以騎上共享電單車出行了,也不用擔心中途沒電,電單車還配有安全頭盔,中短途出行特別方便。”家住海州區新東街道文昌社區居民張雨說。今年,她所住的同科匯豐國際小區里設置了共享電單車后,她便很快對這一“新事物”產生了興趣。
伴隨著城市配套的發展完善,“最后一公里”可以通過公共自行車、共享電單車等城市慢行交通解決,但一旦行程大于3公里,出行效率就直線下降,路面上不斷增多的個人兩輪共享電單車則體現了人們對3公里及以上中短途兩輪交通出行的大量需求。
為了進一步滿足市民出行需求,2021年,連云港市在保障公共自行車出行服務的基礎上,拓展共享電單車出行項目,依托公共自行車站點資源優勢,陸續在連云區、市開發區及海州區建成“公共自行車+共享電單車”出行站點556個,投放公共電動自行車4850輛,填補了更遠距離出行盲區。截至目前,市區共享電單車注冊用戶約50萬人,總租用量達260萬人次。
市場化運營服務實現“雙贏”
連云港市城建控股集團聚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重點任務,依托民生服務資源稟賦和“兩輪”出行產業基礎優勢,充分運用市場化機制,創新打造“公共自行車+共享電單車”融合出行服務模式,在扛起公益性服務責任的基礎上,拓展市場化共享出行運營服務,有效平衡市場和公益兩種經營模式,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接下來,連云港市將持續結合城市發展特點及市民出行需求,持續加密擴展公共自行車、共享電單車出行服務網點,為市民提供更加多元、高效、有序、便捷的城市兩輪公共出行方式,實現港城全域化共享電單車出行互聯互通,達到高鐵公交到站,公共自行車、共享電單車到家的公共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