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36年,只是歷史長河一瞬間;36年,卻是人生漫漫長路。在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溫泉鎮羅莊村,李太澤、李生伯侄接力,默默無聞義務修路方便鄉鄰,用36年的執著書寫著修路故事,在當地成為美談。
退休職工當起了修路工
李太澤原是信用社的一名職工,1987年,退休后,李太澤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羅莊村。羅莊村位于溫泉鎮偏東南方向,是一個具有5000口人的大村,當時村子里及外出的道路還沒有硬化。一到下雨天,道路就變得泥濘不堪,村民出行就成了一件難事。看到這種情況后,李太澤就拿起了自家的鐵锨和背簍主動修起了路。
1989年的汛期,村里通往鎮上的道路被大雨沖毀一段,村民的車輛無法通過。李太澤主動投工,義務修路。沒有人手,他自己干;沒有料子,他自己想辦法。看著路沒通村民著急的樣子,他干脆把自家的院墻拆了,用院墻的石頭,把被雨水沖刷出2米寬的大豁口堵住了,然后再運來砂石鋪平。
無論酷暑寒冬,在羅莊村,經常可以看到他拿著鋤頭、鐵鍬在填坑墊土。李太澤義務修補鄉村道路,一堅持就是十多年,他義務修路的行為打動了很多人,而李太澤卻說:“只要我能走得動,這件事我會一直堅持做下去。”李太澤前后用壞了十多把鐵鍬、背壞了十幾個背簍。這些,李太澤的侄子李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侄子李生接過修橋補路“接力棒”
李太澤義務修路之舉讓李生產生了一種揮之不去的責任感,從此他毅然接過伯父的“接力棒”。身教勝過言傳。本村到鎮區的必經之路,全長有1公里多,每到雨季,大雨夾裹著枯枝碎石把路面沖得坑洼泥濘,行人難以通行,經常有行人摔傷,李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頭。“要讓大家走上平坦路!”為了這個心底油然而生的念頭,每當大雨過后,他就帶上鋤頭、鏟子等工具前來修路。剛開始修路的時候,李生用泥土填坑,可一下雨泥土就被沖走了,沖走后他再填,反反復復,總也填不平。后來他嘗試用石頭、廢棄水泥塊等填路,所用的材料全靠他用背簍背,來來回回要背幾十趟土才能墊好一個坑,有時候起早摸黑,連天修補幾十次才能把洼地填平。
每當雨水過后,田間道路泥濘不堪,很少有人出門,可李生越是在這個時候越是閑不住,查勘道路成了他職業習慣。2014年8月6日雨后,別人都在查看莊稼受漬害情況,而李生發現一處路基塌方,造成一個1.6米高、長7米的“豁口”,來往的行人只能攀著樹枝勉強通過。早一天修好,鄉鄰就早一天出行方便!二話不說,李生返回家,找來鋤頭、鋼釬、竹筐,開始干了起來。從200米外運來石頭,一塊塊壘砌路墻。從溝底刨來泥土,一筐筐填補豁口。一干就是4天,“豁口”終于恢復如初。盡管自己6畝玉米地沒有及時排澇,但李生向家人坦言:“心里踏實!”
2022年夏,村里一條道路被雨水沖毀,塌了四五米長,李生運來石頭,自己壘砌了5天才修好。誰知今年汛期,該路段再次垮塌。李生干脆把自家蓋新房拆舊房的石料運來再次進行義務搶修。
在羅莊村,村民都知道別人趕集是買賣東西,而李生趕集多數是尋找修路材料的。平時李生修路需要大量的材料。于是,李生為了籌集修路材料,他每次趕集都要到溫泉鎮、石榴街道集上的垃圾場去撿拾零碎大磚、石塊等。不知有多少次,妻子叫他買菜、買化肥,可李生運到家的全是修路用的材料。對此,他的妻子已習慣了。
“李生修路什么都不圖,他不光修自己村的路,周邊村莊的路他都修,周邊的群眾都知道他這個好人”。村民李立尚說道。
修路義舉感動更多人
“就是現在,大暑節氣,村民農活都忙完了,村民沒事都在一起納涼、打撲克,可李生每天都要巡路一次,平時路壞了馬上修。義務修路,成為李生生活的‘主色板’,他為之樂此不疲。”羅莊村黨支部書記李超說道。
他的堅持感染了羅莊村很多熱心村民,自愿參與到修路的隊伍中,有的村民主動將廢棄的混凝土碎塊拉去墊路,有的村民陪同李生到處拉石料。更多的村民在拆舊房蓋新房時,都主動找到李生,愿意把舊石料留給他鋪路。這些年修了多少路,花了多少時間,李生從沒有計算過。“村民出行方便了,是我最高興的事!”李生說。(李冬 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