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張晶晶 呂軍 夏文靜
從對碳纖維一無所知,到開發研制碳纖維生產的關鍵裝備,攻關技術難題,助力國產高性能碳纖維產業化,他用智慧和雙手將碳纖維設備從藍圖變為現實。他,就是連云港鷹游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朱延松。
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范、省“五一勞動獎章”、省文明職工、省紡織青年科技獎、“市五一勞動獎章”、市十大最美職工……在朱延松身上,有多個頭銜,但私下里,同事們常常親切地稱他為“朱工”。日前,大家口中的“朱工”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號。
迎難而上 開啟創新之路
“2001年我來到公司,當時的情況可以用百業待興來形容。如今公司效益越來越好,廠區環境大有改觀,我慶幸自己當初的堅守,成為公司發展壯大的見證人。”“五一”前夕,鷹游生產車間內機器轟鳴,一派忙碌景象。身穿藍色工作服的朱延松在其間來回穿梭,談起自己獲評模范的經歷,他一臉淡然。
“目前,我們團隊正在對下游復合材料裝備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碳纖維纏繞系列設備進行調研和技術攻關,深度參與并配套‘風電’‘光伏’‘氫能源’等新能源產業,以此來拓展碳纖維的應用領域。”提及自己的工作,朱延松瞬間打開了話匣子。
時間追溯到2005年10月,董事長張國良打電話叫朱延松去他的辦公室,一進辦公室,張國良就開門見山地說要準備組建一個團隊,開發研制碳纖維相關設備,打破國外的技術封鎖,同時詳細地介紹了他先期了解的碳纖維的優越性能、產業格局和生產制作難度。
“當時的碳纖維對于我來說,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也根本不知道設備的設計和制作難度,但我還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下來。”朱延松說,正是這一次簡短的談話開啟了未來的創新之路。
潛心鉆研 攻克技術難題
“對于碳纖維生產的關鍵裝備,國外是實施完全的技術封鎖。其中高溫蒸汽牽伸機是紡絲生產線國外實行技術封鎖的關鍵裝備之一,沒有任何設備可以借鑒。”朱延松說,“我們正是從零星掌握的一點點資料開始,機器經歷了從設計、試驗到推翻,再設計、再試驗、再推翻、再完善等一系列過程,前前后后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最終攻破了技術難關。”
“干科研,就是要受得了枯燥,耐得住寂寞。”朱延松介紹,一個產品含有多道關鍵技術,一個關鍵技術設計時會給出N種方案,比如高溫蒸汽牽伸機的一個氣封組件,就試驗了十多種方案……可以想象,每個產品從提出設想到實驗成功,其工作量是多么龐大而又繁雜。
碳纖維濕法紡絲的研制成功只是為進入碳纖維行業打開了“一扇窗”,干噴濕紡技術才是真正進入碳纖維行業的那“一扇門”。
難度再大,也要勇往直前。朱延松主動承接了干噴濕紡紡絲生產線中關鍵裝備干噴濕紡紡絲機的研制任務,憑著他所掌握的技術原理,完成了一個又一個部件的設計,在對工藝不斷地完善和改進中,最終攻克了干噴濕紡的技術難題。
2018年1月8日,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牽頭完成的“干噴濕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作為主要設計人員之一的朱延松,發揮了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和生產活動中的“領頭羊”作用。
言傳身教 打造精英團隊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朱延松不僅刻苦鉆研,提高自己的技藝,還將精湛的技術、高超的技能傳給徒弟。在他的言傳身教、傾囊相授下,他的徒弟們個個都成為“身懷絕技”的多面手。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作為主設計人員,朱延松參與的《碳纖維振動展纖裝置》《腈綸長絲紡絲裝置》和其他多項發明專利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一種噴絲頭組件固定裝置》《圓筒形高溫蒸汽牽伸裝置》等十幾項成果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30年來,朱延松提出的合理化建議100余條,設計和改進結構、加工工藝等80多項,經過他改造后的機械生產效率提高3倍以上,減少工期100多天。和團隊成員一起打通了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從聚合、紡絲到碳化的全部工藝流程,研制出了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生產的關鍵裝備,實現了碳纖維成套裝備的完全國產化,碳纖維等級從T300級升到了T700級、T800級……
近年來,隨著集團向復合材料攻關和裝備研制作為戰略發展方向轉移,朱延松又將“第四代”高性能碳纖維成套高端裝備的研制作為攻關方向,全方位配套支持連云港碳纖維新基地建設。
“未來,我將繼續努力,為中國碳纖維的持續發展,為實現中國碳纖維從聚合到紡絲、到碳化的全套國產化,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朱延松道出了的心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