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花果山云霧茶是漢族傳統名茶。產于江蘇省連云港市花果山,是綠茶類名茶。由漢族茶農創制于宋代,曾被列為皇室貢品。該茶內含物豐富,氨基酸,兒茶多酚類和咖啡堿含量均較高。形似眉狀,葉形如剪,清徹淺碧、略透粉黃,潤綠顯毫;沖泡后透出粉黃的色澤,條束舒展,如枝頭新葉,陰陽向背,碧翠扁平,香高持久,滋味鮮濃。花果山云霧茶又因它生于高山云霧之中,纖維素較少,可多次沖泡,啜嘗品評,余味無窮。
花果山云霧茶歷史悠久,始于宋,盛于清,已有900多年生產歷史,曾被列為皇室貢品。為花果山主要名特產品,因長年生長在崇山峻嶺之上,云霧繚繞之中,所以稱其為“云霧茶”。由于日照不多,生長緩慢,歷來產量不高,就更顯珍貴。
花果山云霧茶,是連云港市特產,歷史悠久,品質優良。花果山屬于云臺山脈,而云臺山自古就被稱為“茶山”,據《云臺新志》記載:“宿城東起陶庵鳳門口,西到西山,在十幾里長的山場上,生長著大片茶樹,稱為’茶山‘,所產’云霧茶‘形味似武夷小品,歷史上曾有’龍團鳳餅‘之稱。”又說:“海洲上貢的食貨中,唯有茶葉一兩不能少。”可見,云霧茶在封建王朝年代已被視為珍品,列為貢品。公元1005年,朝廷曾向販售海州茶葉的茶商發布征稅詔書,在海州地方官進貢的食貨中,茶葉是一兩不能少的。正如民謠所唱:“細簍精采云霧茶,經營唯貢帝王家”。《金史食貨志》就有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三月于海州(今連云港市)“置一坊造新茶”的記載。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沈云霈、宋治基等在籍士紳,集資開發云臺山,興辦“樹藝公司”,栽培云霧茶,所產茶葉曾獲南洋勸業會獎。
自古道:“高山出好茶”。云霧茶產于“四季好花常開,八節鮮果不絕”的花果山上,花果山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的云臺山區,花果山茶樹多分布在叢林密布、花果成片的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緩坡上。這里山勢不高,瀕臨黃海,這里處于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帶,綠蔭蔥蘢,山峰含黛,特別的地理緯度造就了四季分明、溫度適宜、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白天光合作用強、夜間呼吸作用弱、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茶葉內含物質的形成與積累,葉片肥厚,內含物豐富,氨基酸,兒茶多酚類和咖啡堿含量均較高。
花果山水簾洞西側禿龍溝的茶田,最是得天獨厚。此處位近峰頂,整年云遮霧掩,往往夜霧未散,曉云又升。這里的茶樹,終日受云霧水氣的滋潤,總是茶尖早吐,芽葉纖細,成為花果山云霧茶中的上品。
近幾年,云霧茶獲得較大發展。全市已有茶園近2000畝,年產云霧茶近百擔。云霧茶制作工藝科學規范,從鮮葉采摘、殺青、揉捻、整形干燥,到泡制都有嚴格的技術要求。1980年,在江蘇省品茶會上,與南京雨花茶、蘇州碧螺春并列為江蘇省三大名茶。現銷往各大城市,并出口日本、新加坡和歐美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