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郵宣 郵融宣 揚州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張旭/文 莊文斌/圖 吳江濤/視頻
3月28日,由江蘇省報業協會主辦,揚州市新聞傳媒中心、中共高郵市委宣傳部承辦的長三角地區報業協會聯席工作會議暨“高質量發展看高郵”采風活動在高郵市舉行。來自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及部分兄弟省市的40余名報業協會代表、媒體專家齊聚煙波浩渺的高郵湖畔,共商長三角乃至長江流域報業協同發展大計,探討媒體融合創新路徑,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圍繞“智媒時代 技術賦能——AI大模型與融媒傳播變革”這一主題,與會嘉賓深入探討新媒介、新技術帶來的新趨勢、新挑戰,分享各地報業的成功經驗與創新實踐,共同謀劃長三角報業合作的新藍圖。
三十六湖秋水闊,蒼煙一點指高郵。位于里下河平原的古城高郵,自古人文鼎盛,自然資源豐沛,是遠近馳名的魚米之鄉。近年來,高郵朝著工業發力,打造了“511”產業體系,經濟發展駛上“快車道”。3月28日至3月29日,40多位與會嘉賓走進揚州新瑞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高郵湖上花海、汪曾祺紀念館等地采風,解析高郵高質量發展的密碼,記錄高郵產業發展、生態建設、文化傳承的精彩故事。
?探訪高郵新能源產業
感受高質量發展脈搏
此次,“高質量發展看高郵”采風活動首站來到高郵經濟開發區揚州新瑞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在這個代表高郵工業轉型最新成果的企業里,采風團成員們親眼見證了傳統“魚米之鄉”向現代化工業強市的華麗轉身。
在新瑞光電長達560米的智能化參觀通道內,嘉賓們看到了一幅未來工廠的生動圖景:全自動化生產線高效運轉,機械臂精準作業,AGV機器人有序穿梭,整個車間僅有零星工人進行輔助作業。作為高郵首個百億級重點項目,新瑞光電在N型高效鈍化電池領域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光電轉化效率居于行業前列。
“這完全顛覆了我對縣級市產業發展的認知。”首次到訪高郵的浙江省報業協會副會長趙燕華表示,通過實地考察,她看到了高郵歷史文化底蘊與現代化產業并重的發展格局。多次到訪高郵的上海市報業傳媒行業協會副會長周忱則感嘆:“這座運河古城正站在歷史的肩膀上,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據了解,高郵市近年來重點打造“551”產業體系,其中光伏產業已成為支柱產業之一。新瑞光電等一批高科技企業的落戶,不僅帶動了當地產業升級,更成為高郵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GDP、工業開票銷售已雙雙突破“雙千億”。采風過程中,企業技術人員詳細講解了生產工藝和技術創新點,采風團成員就技術細節與新瑞光電的企業負責人進行了深入交流。
邂逅高郵湖上花海
感受生態與經濟和諧之美
采風的第二站,采風團來到高郵湖上花海景區,在這片生態畫卷中親身感受高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實踐。
盡管當天天公不作美,但陰沉的天氣反而襯托出花海的絢麗多彩。放眼望去,金黃的油菜花海連綿起伏,其間點綴著紫色的二月蘭和粉色的郁金香,宛如大自然打翻的調色盤。采風團成員們紛紛舉起相機、手機,記錄下這動人的春日勝景。
“這里的生態保護做得真好,完全看不出是工業城市該有的樣子。”江蘇報業協會副主席顧華邊拍照邊感嘆。
湖上花海所在地原是荒灘,高郵人用生態之筆在這片荒灘之上描摹出3000畝景色宜人的油菜花海。近年來,高郵人用一朵油菜花,吸引了無數外地游客,在春暖花開之際,與高郵邂逅春天的浪漫。據了解,今年高郵湖上花海的客流量同比去年增加了20%。游客的到來,在欣賞高郵美麗的風景的同時,也為高郵的高質量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
采風過程中,采風團成員們或乘坐古樸的烏篷船泛舟湖面,或搭乘觀光小火車穿行花海,從不同角度欣賞這幅生態畫卷。在風車長廊下,采風團中的攝影愛好者們交流著拍攝技巧;觀景平臺上,幾位媒體人正在進行網絡直播,向網友實時分享眼前的美景。
“高郵的發展模式值得借鑒,他們真正做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兩不誤。”鎮江日報社總編輯王豐江在微信朋友圈發文點贊。他在文中特別強調,高郵湖上花海不僅是旅游景點,更是這座城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寫照。
采風團品讀汪曾祺筆下的故鄉記憶
“未識高郵人,先知高郵蛋。”采風團成員們帶著對文學大師汪曾祺的敬仰,在行程收官之際踏上了這場獨特的文化尋訪之旅。步入汪曾祺紀念館,時光的長廊在此徐徐展開——陳列柜中泛黃的手稿墨香猶存,精心復原的書房場景再現了先生創作時的專注神情,每一件展品都訴說著文學巨匠與故土那份深沉的情感羈絆。
“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步入汪曾祺紀念館,江蘇省報業協會會長劉文平情不自禁吟誦起《端午的鴨蛋》中的經典語句。他分享道:“昨晚品嘗過高郵咸蛋后,我特意重溫了汪老的散文集。這紅油流淌的瞬間,仿佛穿越時空與先生的文字相遇。唯有親嘗這地道風味,細品汪老文字,才算真正讀懂高郵。”
作為二十年前曾造訪過高郵的“老友”,劉文平對這座城市的發展變化感慨萬千:“昔日的運河古城,如今不僅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文化建設更是別具一格。高郵將文學記憶轉化為城市發展的文化軟實力,讓傳統韻味與現代氣息交相輝映,這份文化自覺著實令人欽佩。”
在紀念館的展柜中,汪曾祺生前使用的鋼筆筆尖鐫刻著歲月的痕跡,眼鏡框架上依稀可見時光的印記。《受戒》等珍貴手稿上,那一行行清雋的字跡仿佛仍在訴說當年的創作故事。
“這不僅僅是一座紀念館,更是一部可以觸摸的汪曾祺文學全集。”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產業公司副總經理謝宗文駐足良久后由衷贊嘆。
采風活動結束時,多位媒體人表示,高郵之行讓他們看到了一個傳統與現代交融、產業與生態并重的縣域發展典范。四川省報業協會秘書長鄧樹明深有感觸地說:“在這里,我們既觸摸到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脈搏,也體會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意境。”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