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又到了畢業季,各省市求才若渴的季節。記者從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了解到,盡管面臨全國主要大城市人才大戰的激烈競爭,作為經濟發達地區的江蘇,對高校畢業生仍然具有強勁的吸引力,留蘇就業比例持續居于高位,呈人才凈流入狀態。
近日,江蘇省委組織部聯合省教育廳、省人社廳針對江蘇省2018屆高校畢業生開展的就業專題抽樣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43760名高校畢業生中,有32516人選擇留在江蘇就業,占比74.31%,占總數的近3/4。
這43760名調查對象,主要面向全省48所高校56.2萬名應屆畢業生,按照10%的比例選取樣本,同時還有部分高校畢業生通過網絡主動提交調查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這43760人中,省內生源31705名,占比72.45%。而留蘇就業的人數為32516名,比省內生源比例高出1.86個百分點,說明江蘇對省域內高校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高層次人才呈“凈流入”狀態。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對2016年留蘇就業學生的統計表明,2016年留蘇就業的畢業研究生2.1萬人,較上年增長4.6%;“211”高校(含“985”高校)畢業生留蘇就業2.7萬人,高于省內生源數(2.05萬人),其中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兩所“985”高校畢業生留蘇就業0.47萬人,高于兩校省內生源數(0.38萬人)。
在省內就業的畢業生中,有71.94%去了蘇南,特別是留在南京和蘇州的比較集中,占省內就業人數的50.72%。從城市與鄉鎮的比例看,大約是9:1,近9成的畢業生留在了城市工作。
留蘇因素1:最看重工資待遇和發展機會,房價因素影響有限
南京大學光學工程研究生朱瑞是徐州人,在南京從本科讀到研究生,畢業后堅定地選擇南京作為未來生活發展的城市。
“南京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城市生態環境也不錯,求學的這幾年也感到這里政府辦事效能比較高。”朱瑞說,除了城市的吸引力外,南京正在崛起的半導體芯片產業也是他和同學留下來的重要因素。“上海、安徽也有相關產業,但是屬于一線制造崗,而南京這是研發崗,工資高很多,隨著臺積電等行業‘領頭羊’入駐江北,整個產業的發展前景也更好,個人發展空間自然也更大一些。”
和朱瑞同一個科研小組的6個同學中,有一半留在江蘇工作,離開江蘇的,除了回老家,就是去了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
朱瑞的想法可以與這次調查結果互為印證。調查結果顯示,留在江蘇的原因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經濟社會相對發達52.36%、生活環境好48.66%、事業發展空間大46.94%,對江蘇的認同感較高,看好江蘇的發展前景。對口專業崗位選擇多、薪資水平較高分別為39.6%、27.5%,追隨男(女)朋友、其他和學長學姐推薦分別占6.4%、4.7%、2.6%。
綜合對比表明,高校畢業生就業考慮更多的還是發展前景和薪酬等因素,高房價的阻礙和排斥作用并不明顯,能夠落戶等條件和人才政策優惠的吸引力并不大。
在影響就業去向的各種因素中,通過對選項排序算出平均綜合得分,工資薪酬水平和行業發展前景最高,分別為5.38、5.25,表明畢業生最看重的是工資待遇和發展機會;其次是專業特長的發揮空間3.32,城市環境及發展前景3.17,個人價值實現3.11,企業知名度3.02;城市房價及生活成本為2.58,表明房價因素對于高校畢業生選擇就業地的影響有限,家人意見1.61,在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選擇上變得無足輕重,表明“95后”在就業選擇上希望保持獨立性。
留蘇因素2: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的趨勢明顯
調查顯示,留蘇就業的“95后”在省內區域間流動現象比較明顯。在所有參與調查的畢業生中,有19607名選擇回鄉就業,占比44.81%。從省內區域看,來自蘇中、蘇北的大學生,有超過半數選擇到蘇南或省外就業,蘇北生源流出的更多。
記者注意到,調查對象中離開江蘇就業的11244名學生中,59.53%選擇到上海、北京、廣州、深圳一線城市就業,表明流出的江蘇高校畢業生有近一半到了一線城市。從長三角地區看,上海和浙江合計占比高達43.4%,表明江蘇高校畢業生對上海與浙江的青睞和認同,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的趨勢明顯。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系研究生葛婕向記者表示,如果不是因為男友在北京找到了工作,自己更加傾向于留在江蘇。“選擇哪個城市,不僅僅考慮職業,更要考慮生活。南京特別是蘇南地區非常宜居,最近幾年提供的工作崗位也很多,大家對江蘇未來發展前景也十分看好。所以不少外地生源的同學在南京讀完大學后留在了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