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對2030年中國的各項健康指數做出合理預期。
綱要指出,2030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通俗而言,出生于2030年的國民,平均可以活到79歲。所以這個數字跟我們沒關系了嗎?當然不是。
人均預期壽命是國際通用的評價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標之一。這一數字必須根據當前人口環境和各項制度計算得來,因此該指標更多是體現當下,反映當前社會經濟水平和醫療衛生情況。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10年全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4.9歲。分省來看,人均預期壽命有所差異:北京、上海兩市均已超過80歲,預期超過70歲的有26省(市、區),青海、云南、西藏三地預期壽命處于68至70歲區間。
注:平均人均預期壽命根據人口普查數據計算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雖然上海、北京污染嚴重霧霾高發,青海、云南、西藏空氣環境質量優秀——PM2.5值小于京滬,水質狀況優于京滬,但前者的人均預期壽命比后者長逾10歲。出現這一差距的原因何在?我國能否實現2030年的健康指標?
經濟收入:起決定性作用
據人口學家薩繆爾·普勒斯頓研究,經濟收入和人均預期壽命之間存在著強相關關系。通過對全世界各個國家進行經驗研究,普勒斯頓發現,一般來說,出生在富裕國家的個體要比生活在貧窮國家活得更長久。這一發現被稱為經典的“普勒斯頓曲線”(Preston Curve)。
換言之,平均預期壽命的高低主要取決于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越發達(以人均GDP衡量)的國家,其人均預期壽命就越長。那么兩者之間聯系到底有多緊密?
數據顯示,人均GDP差異對國家間預期壽命差異高低的影響率超過70%。塞拉利昂的人均預期壽命最短,只有48歲,香港和瑞士的人均預期壽命則最長,達到83歲。
這一規律具體到國內各省之間依然奏效:在不考慮遺傳、教育、醫療、環境等因素的前提下,各省的經濟收入與其人均預期壽命值之間關系密切。
取2010年各省人均預期壽命和當年各省人均GDP數據制成圖表,可發現兩條折線趨勢大致吻合,經濟收入偏低的地區人均壽命同樣偏短
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2010年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中,排在前15個省(市、區)中有13個屬于東(南)部沿海地區,排在后面全部為內陸省份。東西部人口的經濟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兩地之間的人均壽命差異。
盡管幾乎四分之三的預期壽命差異是取決于人均GDP,但這也意味著四分之一的預期壽命差異是取決于其他因素——事實上,預期壽命是一個衡量社會整體福利水平的非常敏感的指標,因為其綜合反映了醫療服務、環境、教育和其他生活質量指數以及純粹的人均GDP影響。
重大疾病患病率:重要因素
重大疾病,如艾滋、癌癥、心臟病等惡性疾病,是制約人們預期壽命的重要因素。
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12月,累計報告艾滋病毒感染者及病人(含死亡)超過1萬例的省份有15個,分別是安徽、上海、湖北、浙江、江蘇、北京、湖南、貴州、重慶、新疆、廣東、河南、廣西、四川、云南。這些省份中,除廣東、上海、江蘇、北京外,其余11省人均壽命值排名都在前十名以后,當中又有7個省排名在最后十位。
就人均預期壽命不足70歲的云南而言,它是我國艾滋病例(含感染者和病人、死亡人數)最多的省份,超過10萬例,而全國病例為65.1萬。這表明,云南省的艾滋病例約占全國的15%。截至去年10月,云南省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87634例,依然居全國首位。
人均壽命排名倒數第三的青海,其胃癌發病率居全國首位,食道癌、乳腺癌、肺癌發病率在全國也屬前列。攝入過多的食鹽、高鹽的鹽漬食品、青海人喜歡的含亞硝胺類化合物的酸菜等腌制食品,是誘發胃癌的重要因素。
高海拔、高寒、缺氧的地理環境,也使該省近年來腫瘤發病率逐年上升。這些疾病因素使GDP排名本就墊底的青海人均壽命值更趨減少。
這里會出現一個問題:長三角、上海、浙江、江蘇這些地區,其癌癥發病率并不低甚至排名前列,肺癌發病率也比污染更嚴重的京津冀地區要高,但它們卻是人均壽命最高的地區。為何會出現這個現象?
經濟學博士李曉鵬曾撰文解釋道,原因在于,和癌癥發病率相關性最高的不是抽煙或者接觸什么致癌物,而是年齡,年齡越大癌癥發病率越高。
由于這些地區經濟增長快、醫療衛生條件改善多,導致其人均壽命上升,大家可以活得更長了,老年人比例更高,所以癌癥的發病率就迅速上升。簡言之,經濟發展延長了人均壽命,從而提高了癌癥發病率。這一發病率很大程度上是在高壽命的基礎上產生的。
所以,雖然癌癥數據均居高位,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欠發達地區背后的誘因和真實情況截然不同。
必須明確的是,無論人均GDP還是重大疾病患病率都不與人均預期壽命構成因果關系,人均預期壽命的高低是多重因素相互交織的結果,文中所提及省份是人均壽命與GDP和重大疾病患病率高度相關的地區,不能代表所有省份的人均預期壽命都是這兩個因素作用的結果。
人均預期壽命79歲,如何實現?
健康是人人都該重視的一個問題。依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15年內要實現的目標是: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平均每5年增長1歲,相當于達到美國2015年的人均預期壽命水平。
其實在此之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已經得到了較大增長。根據國家衛計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
1950年中國人平均只能活到35歲
1950年中國人平均只能活到35歲,1960年僅有36 .32歲,1970年中國人平均壽命達61 .74歲,1980年又增長了5歲,2014年中國平均壽命約75.8歲,世界平均水平是71.5歲。
2015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6.1歲,全球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1.4歲。總體來看,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水平在發展中國家位于前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5歲,也高于同為“金磚國家”的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的水平。
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如澳大利亞、瑞士、新加坡、法國、加拿大等國家均達到或超過了82歲,日本的總體預期壽命為83.7歲,居世界第一。這意味著,未來15年中國的國民健康水平將要填補預期壽命的這一差距,這將是一個并不輕松的任務。
中國過去高企的嬰兒死亡率拉低了人均壽命值,但目前一些城市的嬰幼兒死亡率已經減到了很低的程度,再降低有困難。
《綱要》也對嬰兒死亡率提出要求,2030年嬰兒死亡率要降低至6.5 ,僅比2015年減少1.6 。而綱要對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則提出將在2030年比2015年降低30%。
要想達到79歲目標,重點還要看慢性疾病的控制。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指出,“我國目前人均預期壽命和健康壽命有差距,慢性病呈現‘井噴’態勢。我國成年人中每10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每4人中有1人患有高血壓,有不少人帶病生存、生活質量不高。”,如果僅僅將健康的追求等同于醫療治病,不加強預防,就難以應對嚴峻的健康國情。
因此,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目標,一是重“醫”輕“防”的思路需要轉變,二是慢性疾病需要得到有效治療。
2015年,我國面向全體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已增至12類。目前,承擔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社區醫療衛生機構中提供服務的人員數量仍較少,在面臨數量巨大的隨訪服務、表格填寫及重點人群管理等服務的基礎上,還要面臨嚴格的服務情況考核。
針對我國國民,需要加強社會動員,編寫通俗易懂慢性病防治知識問答科普讀物,寓慢性病預防于日常生活之中,讓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等理念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促使人們自覺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