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婷婷 王雅萱 張夢巖 易敏 賈真)“一老一小”,一頭連著“夕陽”,一頭連著“朝陽”,是事關千家萬戶的重大民生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為進一步做好“一老一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市堅持把“一老一小”事業作為一項暖民心的政治工程、解民憂的民生工程、增民利的發展工程,積極作為,創新舉措,破解難題,打造亮點,著力托牢民生底線,以實打實的暖心舉措,用心用情用力托起“一老一小”穩穩的幸福。
居家養老繪寫最美“夕陽紅”
養老不離家,是很多老人的愿望。我市不斷健全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通過打造社區養老“微機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和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打通居家養老“最后一公里”。
“食有所選、病有所醫、老有所樂,這是我們安享晚年的三件寶。”在硯航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內,76歲的王立萍正在預約助浴服務。在這座2000余平方米的養老服務綜合體里,老年人可以獲得生活照料、健康管理、關愛陪伴等5大類69項志愿服務。
王立萍說的“食有所選”是指連云區連云街道的“有樂小廚房”。連云街道依山而建,不少老人住得偏遠,較為分散。連云區委組織部等多家單位出資,在“三航”老舊小區里協調共建單位提供用房,建設“有樂小廚房”樣板間,提前一周公布菜單,以12元的成本價為轄區60歲以上老人提供兩葷一素一湯的平價營養餐,40平方米的“小廚房”解決了周邊100多位老人的“吃飯難”。
82歲的高學珍住在海州區幸福路街道文化社區,老伴去世8年,兒女長期在外。她患有腦血栓,腿腳不好,生活不便。社區工作人員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對她家進行適老化改造,安裝了馬桶扶手、防滑墊和攝像頭,還送去了輪椅和洗澡支架,既方便兒女及時掌握老人的情況,也改善了老人的生活質量。“這下我再也不用擔心在家摔倒了。”高學珍高興地說。
為幫助生活困難老人提高居家養老生活質量,我市開展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項目,建立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制度。針對低保家庭中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80歲以上非低保家庭的生活困難老人、失獨家庭老人、優撫對象中的失能老人等8類人群,政府給予每人每月30元至150元的購買服務補貼,服務內容也由原先簡單的保潔、助餐服務拓展到現在的助醫、助浴、維修、關愛等20余項服務,實現了由補缺型供給向多元化、多樣化養老供給的轉變。
“荷花路34號樓王爺爺需要修腳。”昨日,在連云區連云街道荷花社區,普康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在智慧養老平臺上接到通知后,立刻安排工作人員上門服務。
普康養老是連云街道養老綜合服務中心的“合作伙伴”。“通過政府采購,我們承接了部分鎮(街道)普惠性政府購買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為了更好地服務老人,我們制定了居家上門服務手冊,規范了助老員行為,明確了居家上門服務清單,針對不同老人的不同需求,我們推出了修腳、洗頭、理發、保潔等多元化特色服務。2月份一個月我們接了500多單。”普康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我市出臺了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制定市級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建成11家城市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3家縣級失能(失智)特困老年人集中供養服務機構,完成2000戶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建成市養老服務綜合平臺、市康復輔具和養老器具租賃中心。
醫養結合解決老人“煩心事”
“我和老頭子在這里已經住了好幾年了。老頭子去世后,我繼續住在這里。我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住在這里,有醫生有護士,有什么問題都能及時解決。”日前,在市社會福利中心福樂老年公寓,83歲的張殿珍告訴筆者。
據了解,福樂老年公寓目前共入住了150名老人,設有專門的衛生所,有專業的醫生和護士提供日常治療和護理服務。
完善配套制度是強化醫養結合的基礎。我市形成多部門協作的工作格局來推動醫養結合政策落地落實。推動保險加大對醫養結合的支持力度,將符合條件的醫養結合機構中的醫療機構按規定納入基本醫保。同時,在不改變土地規劃的前提下,允許利用城鎮的空閑商業用地、辦公用地、校舍廠房開展醫養結合服務。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康復醫院和護理院,優先支持社會力量通過特許經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模式開辦醫養結合機構。
除了機構養老,居家養老如何實現醫養結合?在連云區墟溝街道黃玉松老人的家中,以照護床位為中心,離床感應、體征監測、緊急呼叫等智能設備一應俱全,24小時動態管理和遠程監護讓這位高位截癱臥床十余年的老人得以在家安心休養。“前段時間給他泡腳,不小心燙傷了,趕緊呼叫家庭醫生上門,之后每天還來幫忙清理傷口、護理皮膚。”黃玉松的老伴身患殘疾,家庭診療服務給兩位老人的生活帶來質的提升。
面向年滿60周歲且重度失能或8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我市開放“家庭養老照護床位”簽約服務,針對性地居家配備康復器具、輔助設備,讓家庭醫生的入戶服務更加高效高質。據了解,該服務在低保、低保邊緣老年家庭及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街道優先推廣,并通過與養老服務企業簽約、政府補貼等途徑,探索無償和低償相結合的公益模式,為老年人提供低于市場價的優惠服務。
如今,醫養結合服務已在港城落地開花,依托醫聯體、康聯體建設,我市正不斷細化社區養老站點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合作內容,在線醫護、居家康復、臨終關懷等服務功能得以不斷完善。
合力監護守護祖國“花骨朵”
在市機關幼兒園總園,小托班的孩子正在老師的帶領下搭積木。“我家二寶2歲,沒人帶,就送到了小托班,前段時間政府還發放了托育服務消費補貼,減輕了我們的經濟壓力。”市民張女士說。
據了解,目前全市3歲以下嬰幼兒有11.2萬人,共有176家托育機構(包括幼兒園開設的托班)。我市明確了“創新發展、主體多元、管理規范、質量保證、覆蓋城鄉”的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目標,創建普惠托育試點機構35家,加強對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備案、監督管理和托育機構的人才培訓,依法逐步實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讓嬰幼兒在“家門口”就可享受更加科學專業、安全規范、健康可靠的照護服務。到2025年,我市將實現每千人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4.5個、鄉鎮普惠托育機構全覆蓋的目標。
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流浪乞討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特殊群體。我市積極開展“合力監護、相伴成長”救助保護未成年人工作,聚焦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全方位關愛保護特殊群體未成年人,取得良好社會效果。
兒童保護工作關鍵在基層、重點在基層。我市分類幫扶困境兒童,落實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經費自然增長機制,全市集中供養孤兒和散居孤兒的供養平均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2606元和1768元。同時,加強市、縣、鄉、村四級未成年人保護平臺建設,著力在基層建立一支扎根在兒童和家庭身邊的工作隊伍,配備114名鄉鎮(街道)兒童督導員和1820名村(居)兒童主任,整合社工站資源,購買專業兒童社會組織服務,村(居)兒童服務站(點)統籌聯動各類資源和工作力量,為兒童開展貼身服務。目前,全市已建成5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和85個未保工作站(關愛之家),逐步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關愛保護網絡。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