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 連發)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將“著力擴大內需”列為下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隨后,一系列促消費的政策措施也陸續出臺。
通過提振消費來穩經濟增長,需要從民生保障、優化就業、收入分配等多個方面綜合施策,這就要求我們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物質技術基礎。
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根據2022年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市一半多的常住人口靠在一產、二產和三產中工作獲得收入。以560戶調查樣本住戶分析,制造業穩步地占據就業的大頭。其中市區、贛榆城鎮居民中,在制造業工作人數較多。從農村居民就業方面來看,制造業同樣具有強大的就業吸附力。
看就業崗位,看的是消費人群;看平均工資,看的是消費能力。在我市城鎮非私營單位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收入排名前三,制造業收入則破萬。市委黨校教育長盧山表示,收入前三的行業同制造業關系非常密切,排名第一的相關產業是制造業的發展要素供給部門,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是制造業的創新要素供給部門,信息傳輸等部門是制造業數字化保障部門。可以說,提振制造業特別是創新產業對于增加居民收入非常重要。
與其相對應的是,專業機構研究發現,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消費能力較強的產業門類。
根據第一財經對天眼查等平臺數據的分析,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優勢企業排名中,生物醫藥企業數量排名最高;其次是新材料、節能環保等行業;先進制造業、新能源汽車等賽道排名不太理想,因為我市擁有的高企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偏少。
“連云港不乏優質企業,但是我們看到的是‘只見高峰,不見高原’的現象。”我市經濟界人士普遍認為,高峰決定了優質企業的頭部企業數量,但是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中缺乏專精特新、獨角獸等創新企業。這就造成了我市經濟啞鈴狀的結構,即頭部企業多但是優質企業少,大部分的創新活動集中在少數企業中,從而影響了優質消費人群的覆蓋面。
從這個層面看,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讓優質企業可以在連云港快速成長,不斷增加城市中產的比例,促進消費擴容。
把握當前和長遠做到“穩中求進”
根據第一財經數據顯示,我市擁有優質創業平臺48家。數據背后的問題是:創新創業平臺并不少,但創新企業數量并不多。
在傾聽企業主心聲時,我們了解到相關原因:一是創新創業平臺功能不健全。少數創新創業平臺只能提供辦公類的簡單服務,在公共檢驗檢測平臺的建設、公共實驗室平臺的搭建、科技孵化基地建設上同先進地區有差距。這就造成了落戶企業需要自己搭建一系列的創新載體,從而造成了企業前期投入過大,影響企業孵化速度。二是地方考核機制不合理。有些時候,甚至出現“開門招商,關門趕客”的問題。
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改變傳統政績觀。
回顧連云港創新龍頭企業發展歷程,也能從中發現一些發展“秘訣”。“以醫藥企業為例,這是連云港產業創新能力最強的板塊。”市科技局副局長周夢玲介紹,“這些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表現出旺盛的創新欲望,政府給予企業最重要的支持就是幫助其申報了國家、省、市各類科技項目,讓企業可以有足夠的資金進行科技研發,并儲備了一批核心科技成果。”
這些案例,也不僅僅出現在醫藥產業。至今,連云港新材料領域還流傳著中復神鷹碳纖維董事長張國良寫信爭取省科技廳支持的故事。曾經被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省科技廳資金的支持下,中復神鷹完成了中國干噴濕法碳纖維的研發并成功實現了正增長。
推算一下恒瑞和中復神鷹兩家企業培養的時間:恒瑞第一款創新藥上市時間為2011年,距離1992年恒瑞購買第一款新藥專利時間跨度為19年;中復神鷹2006年正式啟動碳纖維研發到最終上市的2022年,歷經了16年。這些現實的例子都說明,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可能出現狂飆突進式的發展,需要歷屆政府接力培養,才能成功。
統籌發展與安全,平衡局部和全局,把握當前和長遠,能否做到“穩中求進”,說到底都是政績觀的問題。
實踐告訴我們,有什么樣的政績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效果。政績觀、發展觀是否對頭,決定著發展的成效乃至成敗。
市科技局副局長鄭剛表示,當前,我市正以產業集群為依托,持續優化配置創新要素。努力優化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發揮各地區各部門主動性,在財稅金融、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等方面出臺更多有效舉措,讓新興產業發展底氣更足。
我市經濟專家古龍高也提醒,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要避免同質化無序競爭、低水平重復建設。相較于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更需要技術、人才、資金等多方面要素支撐。各地應當基于區域現實條件和潛在優勢,科學謀劃布局、實現錯位發展,讓新興產業在“快車道”上實現平穩運行。
為消費與產業互動升級提質增效
第一財經的數據分析顯示,我市在外來工作人口數量和外來工作人口增長率方面在省內排名并不靠前,但是我市在年輕人的規模和年輕族群占比上卻有優勢。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市需要增加對外來工作人口的吸引力和提高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從而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儲備更多的人才,為消費擴容提質增效。
當我們深刻理解制造業是連云港就業的重要渠道后,我們接著要談的問題就是如何提振制造業的信心。
大力提振制造業有效投資,促進高質量發展。一方面,需要加強招商引資,不斷擴大規模企業的數量;另一方面,需要通過政策效應疊加,通過減稅降費、優化營商環境,鼓勵更多企業在這里實現接續增長。從小企業變為中型企業,從中型企業變為大型企業。
“招商和對企服務是個技術活,我們需要技術型干部。”一位企業負責人坦言,“建議在主要服務崗位上,配備一些有專業背景的干部。畢竟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有技術門檻的,我們特別看重服務團隊的技術背景,這會影響彼此溝通的效率。”
企業的需求,已經得到回應。在市開發區,一批有專業技術背景的招商人員奔跑在招商一線,他們不僅對專業知識了如指掌,而且對國家政策非常熟悉,可以引述法律和各種政策文件,為企業解釋推進中遇到的一系列難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
總的來看,擴大消費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消費的增長和結構升級,可以帶動投資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從而形成消費與投資的良性互動。反過來說,產業發展水平也決定了當地消費人群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潛力。
做好消費升級與產業升級互相促進這篇大文章,短期可以進一步夯實穩增長的基礎,長遠則事關經濟高質量發展。所以說,我們談擴大消費時,得從產業發展談起。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