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梅 仲蓉格 文/圖)夏糧顆粒歸倉,新一季秋糧壓茬推進。
近日,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發布了夏糧相關數據,我市實現夏糧播種面積、單產、總產“三增”,喜獲大豐收。單產394.3公斤,是近5年來的最好成績,居歷史第三高位。
從全國數據來看,在全國夏糧減產的大環境下,我市實現夏糧豐收,單產、總產持續增長,實屬不易。豐收的背后,是各地區各部門搶農時、抓田管,落實落細各項糧食穩產措施,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持續努力。
“管”出質量“搶”出產量
“搶農時、趕進度,今年小麥平均每畝打了1200多斤,接下來的這季玉米、大豆也得管好,確保全年糧食好收成。”在東海縣桃林鎮關汪村田間,種糧大戶彭支松邊查看玉米長勢邊說。
去年小麥越冬期,11月底突然出現的超10℃的大幅度降溫,導致部分旱茬麥出現凍害,著實讓不少種植戶捏了一把汗。“但從各地實打實收情況看,今年夏糧產量形勢較好、超出預期。”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坦言,高產是“管”出來的。
春管期間,市農業部門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組織農業技術人員廣泛開展田間管理技術服務指導,因地因苗施策,制定了針對不同類型麥田的管理措施。先后發布小麥各生育期技術意見、突發天氣應對意見等10余期,舉辦專題培訓班40余期,培訓4600余人次。
抓住2月9日、12日兩次人工增雨機會,追施返青肥,促進晚播小苗弱苗、越冬期受凍苗以及脫肥落黃苗苗情升級轉化;3月22日抓住降雨,普施拔節肥,促進分蘗成穗;4月4日降雨后,普施孕穗肥,促進小麥小花分化,保證穗粒數。
“中后期還算風調雨順,加上強化管理,小麥春季苗情轉化持續向好,彌補了冬前不足,促進了小麥穗數和穗粒數的形成,提高了粒重。”該負責人表示。
待到小麥臨近收割時,湖南出現的“爛場雨”天氣,也給我市敲響了警鐘。全市迅速建立農機應急服務隊21支,有效調度搶收。在21個涉農重點鄉鎮設立加油點,保障農機油料供應。為促進“三夏”搶收搶種順利開展,設立跨區作業接待站33個。投入調度聯合收割機17203臺、糧食烘干機1481臺,確保了小麥顆粒歸倉。
農田變良田好種產好糧
“現在都是高標準農田,增產有保障。”一見面,東海縣駝峰鄉景豐家庭農場負責人曹元景,就跟我們道出了豐收的“秘訣”:改造低產地。
近年來,市農業農村局深入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強化建設“穩產高產、旱澇保收”噸糧田核心意識,穩步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高質量建設、高效率利用、高水平管理。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在已建成的灌云縣龍苴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基地,我們一睹作為首批省級示范項目的高標準之處。
“過去,這些地方要么道路不通,要么地塊分散、高低不平。如今,機耕道通到家門口、水泥渠修到田中央,這田種起來不僅省事還高產。”龍苴鎮大由村黨支部書記李兵介紹,去年項目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得到了顯著提高,新增糧食生產能力80萬公斤。
今年是《連云港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穩步推進的第三年,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計建成443萬畝高標準農田,占耕地比例達80%。
單產提升的背后,是優質良田提供了保障,也是品種創新和種植模式的改進。
今年夏收中,東海縣桃林鎮千畝示范片基地,小麥測產623.9公斤,相比一般田塊,畝產多出200多公斤。
桃林鎮農戶張井堯,承包的150畝地,正好在小麥千畝示范片中。他告訴我們,正是得益于示范片基地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新裝備“五新”技術示范的加持,才讓小麥畝產穩定在一個較高的位置。
全市規模5萬畝以上種植品種12個,其中連麥系列、淮麥系列等主推品種播種面積224.3萬畝,占60.4%,推廣應用前3品種分別為淮麥33、煙農19、連麥8號。
機械化耕作社會化服務
“現在種地不僅有耕地地力補貼、稻谷補貼等多種補貼,而且社會化服務也特別到位,再也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年代了。”海州區板浦鎮大尤村黨支部書記丁尚告訴我們,目前村里有5200多畝地,雖有大面積流轉,但多數土地還是村民一家一戶自己種,以往農忙季節外出打工的青年需回家參與農忙,現在老人在家都能搞定。
我市糧食耕種收機械化水平已連續多年穩定在98%左右,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6%。圍繞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去年我市出臺了《連云港市“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考評辦法》。
截至去年底,全市經工商登記的農機服務組織2389家,市級以上綜合農事服務中心28家,農機服務組織農機作業面積占農機作業總面積80%以上,為糧食豐產、農民增收、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保障。
東海縣博惠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就是一家“武裝到牙齒”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大小農機、北斗裝備一應俱全,擁有各類農機具456臺(套),不僅種好了自己的13000畝“責任田”,還為周邊4個鄉鎮18個村60000多畝農田提供“保姆式”社會化服務。
根據農戶家庭不同情況要求,為農戶提供統一品種、統一育秧、統一耕種、統一植保、統一機收的“全托管模式”“半托管模式”或是“單項服務模式”。
在“誰來種地”這個問題上,專業化服務組織的分量越來越重。各縣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解決了“誰來種地”和“種不好地”的難題,有效解決了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等難題。
一寸寸耕作的土地上,正孕育著再次豐收的希望。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