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發展,不僅要有好的“里子”,也要扮靚“面子”。在重視產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城市環境營造、文化IP塑造,能促進獨特城市審美的形成,從而使之區別于“千城一面”的城市形態,更能讓人留下深刻的記憶。
當前,在重視產業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市在努力加大“網紅城市”的建設力度,讓美學設計不斷滲透城市肌理,讓城市空間變得更加美觀實用,讓方寸之間體現匠心獨運。而針對“城市美學”建設,我們該怎么做?
通過“視覺系” 留下“城市色彩”
海龜、鯊魚、海星……近日,筆者路過連云區中華路西延下穿隴海鐵路隧道時,突然被隧道立柱上的海洋元素彩繪所吸引,這些圖案采用3D立體繪畫技巧,栩栩如生;除此之外,中山路、海棠路、中華路等道路沿線山水畫彩繪,將原本突兀的城市家具與周邊景致融為一體;國展路上的彩虹線,更增添了活潑、生動,彰顯自貿區的生機與活力。
此前,有省內新媒體針對省內13個地級市,提出用一個色彩詞匯來概括每座城市的特質,我市毫無意外,以“天空藍”來概括,這足見廣大網友對我市的基礎印象———連云港是一座山、海、港、城相依相擁的城市、全國十大海港之一,面向連島、背倚云臺山,這里風景秀麗、環境優美;擁有江蘇省大面積濱海濕地、海洋灘涂,境內生態漁業發達,自古以來就享有“魚米之鄉”之稱,自然也留下“天空藍”一般的色彩基調。除了利用城市道路兩邊的閑置地塊、背街小巷等公共墻體制作公益彩繪,我市還通過綠化工程、建筑布局、空間改造等手段,提升港城的“色彩感”。此舉在美化城市環境、增添城市魅力的同時,讓這座城市有了可觸可感的“視覺系”審美旨趣。
“城市色彩規劃是指城市公共空間中所有裸露物體外部被感知的色彩總和。在具體的城市色彩分析中又分為自然色彩、人工色彩、歷史人文色彩。梳理這樣的色彩讓我們更能了解城市的現狀色彩、確定城市的特征色彩識別、落實城市色彩的主旋律以及未來城市要塑造的色彩方向。”此前,一位南京高校的業內人士針對有關城市風貌建設話題時,提出了觀點和看法,“當前,很多地方為了塑造鮮明的城市形象,胡亂貫徹城市色彩的理念,產生了色彩駁雜的視覺體驗,既失去鮮明的城市個性,又切斷歷史文脈,甚至造成嚴重的視覺污染,影響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亟需在‘城市色彩’打造上立規矩,并系統操作。”
早在多年前,我市就推出過城市色彩規劃,也符合大趨勢下的思路,分別從宏觀層面上分析制定適合我市的城市色彩規劃思想,建立系統的城市色彩規劃體系,提出極具特色的城市建筑色譜;結合城市總體構想,建立起城市色彩控制目標系統和城市色彩控制導則,確定城市功能區域分析圖,提出相應的區域色彩設計或控制構想圖等。
通過“空間感” 提高“場所品質”
行云流水的獨特外觀,輕盈剔透的整體造型,開放式的建筑空間;外部空間與室內公共空間的環境設計,既有現代建筑藝術風格,又充分展現山海文化元素——市圖書館,這座最具城市審美標桿意義的公共圖書館,成功入選了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打造對象名單。“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信息來源渠道更加多樣化,圖書館建設也要另辟蹊徑,不僅要把讀者吸引過來,更要讓他們沉浸其中;作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也肩負著打造城市美學空間的重任。”市圖書館館長梁繼東介紹。
在省文化和旅游廳的關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我市一直在緊緊圍繞建設“文化強市、旅游名城”的目標,持續深化文旅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打造“主客”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間,此舉也是提升我市城市美學的重要舉措。“作為一座資源優厚的旅游城市,城市美學的概念不僅體現在日常建筑上,還在文化場館、市民公園、網紅打卡點等項目中不斷得到深化。”市文廣旅局公共服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7月,海州區政府與市城建控股潤科集團共同對東鹽河河道進行開發建設,圍繞千年鹽河文化新建游船系統,配套大型音樂噴泉矩陣、魔幻光影等景觀項目;這與西鹽河“鹽河水韻 國潮夜演”遙相呼應,共同組成“兩條游線+多處爆點”觀光格局,打造出海州區獨特的城市美學空間。
“當冷冰冰的空間,通過藝術設計、創新改造等手段,附加了環境、情感和精神歸屬后,就成為場所,場所品質成為不同空間吸引、留住資本和人氣的關鍵。”市文廣旅局公共服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此間,我市積極開展文旅服務機構功能融合試點工作,打造了海上云臺山游客中心、灌云縣梅園廉政文化園等文旅功能融合場所10家;還扎實推進城市書房、農村文化禮堂、村史館、商業公益綜合體等文化空間建設,創新培育了一批顏值和氣質兼具的新型文化空間;成功打造了集景區瀏覽、地質知識科普于一體的花果山文旅綜合體;而體驗文化創意、感受老街風情的“云創空間”綜合體等公共文化空間,也為港城的城市美學建設增光添彩。
通過“細節控” 傳遞“城市溫度”
勾邊、填充、刷底色,一筆一畫后,一個個單調的窨井蓋瞬間鮮活起來,上面有生活在海洋里的鯨魚、靚麗的太陽花……為進一步美化轄區環境,日前,海州區海州街道雙龍社區組織小朋友開展“小小志愿者為井蓋涂鴉,綻放社區新活力”涂鴉活動。“將井蓋變成‘景’蓋,不僅使轄區環境變得更加溫馨靚麗,促進轄區的文明和諧,同時也寓教于樂,提醒行人注意安全,成為居民的‘腳下文明’。”社區工作人員介紹。
“城市美學在文脈,但具體表達落在城市中的每一個物件上。”市文改辦相關負責人分析,“美學是帶有主觀性的,但做一件好的作品,不能盲目注入過多的個人色彩,而更應注重實用、環保和在地性,為不同的項目進行量身定制的設計。港城是一座有著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城市,在現代城市建設的道路上,方方面面都應該凸顯文化氣息,凸顯精致主義和現代美學。在城建方面,美麗港城不能是一個符號,而應該體現在細節當中。”
正如窨井蓋,是一個小小的城市建設細節,卻最為體現一個城市精致化的程度,也體現了一個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程度。“與其讓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工具、設施等呆板地擺在那,不如花些心思,將港城的文化符號凝聚在上面,比如市花、市樹、花果山形象、西游文化、鏡花緣文化等,從而破除實用主義帶來的工具感。”市文改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而公共交通工具,也是打造城市美學的重要載體——根據城市環境特點、文化氣質及色彩規律等,可以利用交通工具,將城市美學傳遞給廣大人群,這無疑也是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溫度的有效手段。
比如連云港BRT公交車身,就統一采用了藍色調的主體顏色,彰顯了這座城市的海洋底蘊。此外,我市的市域列車、“花果山”號旅游品牌列車及客機等交通工具的外立面,也結合了諸多連云港人文、旅游等文化元素,繪制了各類主題圖案,凸顯了我市的審美旨趣。值得一提的是,未來,我市還將圍繞城市美學建設主題,重點實施城市公園、街頭游園、特色道路等綠化工程,服務市民運動休閑、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助力提升城市審美。(□ 張晨晨 郝濤潔 高陽)
總值班: 吳弋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