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社發布消息,國家要求各地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港城臨港產業將如何實現高質量增長呢?連日來,筆者走訪港城園區,探析港城企業發展的新變化。
■ 港城臨港產業醞釀轉型潮
近日,盛虹集團決定引進冰島技術在連云港啟動全球首條二氧化碳制新能源材料產業鏈項目建設。該項目設計回收二氧化碳規模為15萬噸/年,回收轉化率高達100%,回收利用規模和技術工藝均達到全球領先。特別是回收后的二氧化碳通過深加工“變碳為寶”,產出光伏級EVA樹脂用以光伏發電,產業路徑在全球范圍內尚屬首創。盛虹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二氧化碳制新能源材料產業鏈項目是盛虹集團以新時代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助力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具體實踐,也是盛虹深入推進新能源新材料戰略轉型的標志。
該項目是港城石化企業積極應對“雙碳”目標的轉型之作。如今在港城,這樣的項目越來越多。石化是港城臨港產業最重要的產業之一。根據規劃,未來五年,我市將圍繞打造世界一流的石化產業基地,加快形成全國石化產業新地標,做大石化產業規模,做強C2、C3、聚酯、煉油和油化鹽化產業鏈,到2023年產值達1500億元,到2025年產值達2500億元。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將按照“原料多樣化、裝備智能化、產品高端化、工藝綠色化、安全本質化”的原則,以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為主體,統籌南翼灌云、灌南和北翼贛榆柘汪化工園區聯動發展,以煉化一體化和多元化原料加工產業為基礎,重點延伸拓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能源消耗少、環境污染排放少的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學品和功能性化學品。
市委黨校經濟教研室主任盧山表示,控制“兩高”產業關鍵是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替代關停過剩產能。因為這些高耗能產業本身已經存在產品飽和的問題,再增加投資,將會有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的風險。在關停落后產能的同時,更加需要重視對現有產能進行綠色化升級改造。鋼鐵企業要走節能、減排、脫碳等綠色發展之路,當前應高度重視脫碳,包括合理利用廢鋼,少用或不用化石能源,以稅收和配額等措施限制高碳負荷產品出口總量等。石化產業要加快新技術應用,從單純的煉油向精細化工、新材料領域挺進。
■ 積極搭建臨港產業科技創新平臺
臨港產業要從過去一味追求規模增長轉向規模和質量同時增長的新時代,但這樣的轉型并不容易。我市臨港產業的效益增長家底比較薄,建有省級以上研發機構的企業不多,急需“補課”。
鑌鑫特鋼正在推進這樣的“補課”行動。該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企業已經與鋼鐵研究總院、北京科技大學和東北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展開深度合作,并引進了多名技術人才,研究和開發更多高性能鋼鐵加工技術。積極地推進智能化轉型。企業投資了18億元建設了國內首家集“環保、節能、自動化、智能化”為一體的大型智能化全封閉原料綜合處置中心,采用全封閉式智能化物料管理系統,通過無人值守稱重、車輛進出門取樣化驗、驗收裝車等系統,實現了去人力、去人為的智能化管理。該項目在鋼企料場建設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臨港產業轉型難度不小,如何處理好規模和質量呢?寧波的經驗值得學習。首先在能源控制上,寧波不惜以犧牲短期的經濟發展速度為代價,堅決關停一批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的企業。全面開展電鍍、印染、鑄造、輪胎翻新行業落后產能淘汰和十大重污染行業整治,率先完成全區域179臺燃煤(油)鍋爐淘汰,連片整治關停大碶、小港兩個片區71家落后產能企業。同時,圍繞區域產業特色,優化產業布局,提高龍頭企業的帶頭效應和集聚效應、資源綜合利用能力;加快高端和高附加值臨港產業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提高產業規模水平和競爭力、科研和創新水平。
此外,寧波還在提高資源要素供給配給能力上做足文章、下足功夫,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解決臨港產業發展中的水資源缺乏和工業區用水困境,通過合理規劃提高土地集約利用能力,全面助力臨港大產業的合理布局和優化升級,推動臨港產業向生態、低碳、循環方向發展。此外,寧波還引導企業創新發展,鼓勵臨港工業企業通過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檔次、加大技術改造等,推動轉型升級。并大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注重“引育”結合,積極發展新裝備、新能源等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小的新型臨港產業,讓港城臨港產業可持續發展。
■ 綠色循環正為臨港產業轉型必由之路
徐圩新區是港城臨港產業發展的重點區域。目前,徐圩新區已形成總投資規模超過3000億元的盛虹石化、衛星石化、中化循環經濟產業園三大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將為連云港市“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提供重大支撐。
如今在徐圩新區,一條循環產業鏈逐漸清晰:盛虹煉化一體化產生的芳烴,供應虹港石化的PTA、衛星石化苯乙烯以及中化尼龍6;中化的“碳三產業鏈”給下游中化塑料提供原料;基地南北規劃建設的精細化工園區,大部分原料均由園區上游企業提供……這些彼此勾連的企業既構建了上下游彼此聯系的大石化產業鏈條,又保障了石化基地循環綠色運行。
數據顯示,上半年,徐圩新區在化工產品價格維持高位運行和虹港石化PTA二期、衛星石化等新項目投產運行的雙重利好因素拉動下,全區重點企業發展持續向好。其中,斯爾邦石化上半年實現應稅銷售收入95.6億元,同比增長82%;虹港石化實現應稅銷售收入60.6億元,同比增長107%;中化瑞恒實現應稅銷售收入6.1億元,同比增長126%;衛星石化、鵬辰新材料、思派新能源等新投產企業分別實現應稅銷售收入16億元、5.8億元、5億元;珠江鋼管上半年實現應稅銷售收入4.1億元,同比增長141%。
在推動園區循環發展的同時,還需要提升企業綠色環保發展理念。以上海石化為例,該企業以精準溯源為目標,建立健全環境監測網。2013年至今,上海石化逐步建成了國內一流水平的生產裝置與環保設施,并在廠區周邊、水質總排海口、大堤路、衛八路白沙灣交界處、裝置臨近滬杭公路等處,建立了35處環境空氣、外排廢水、噪聲、VOCs等環境監測點,同時配置了環保監測車和環境走航車,將上海石化環境納入24小時嚴密監控。監測數據與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直接聯網。上海石化率先在業內采用先進的LDAR(泄漏檢測和修理)技術,檢測并修復密封、閥門和配件的VOCs泄漏點,控制無組織排放。(□ 周瑩 連工信)
?
總值班: 吳弋 劉昆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