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近日,再讀焦裕祿的先進事跡,內心很受感動、很受鼓舞,久久無法平靜。感觸頗深的是他對人民、對工作“時時放心不下”的精神境界。他看到蘭考那么多群眾吃不飽穿不暖,心如刀絞;他看到群眾的住房不牢固,心心念念;他看到全縣那么多群眾在風沙鹽堿地里辛勤勞作而無好的收成,心急如焚。直到彌留之際,還讓人把麥穗拿到病床前親眼看一看、詳細問一問。
“時時放心不下”簡簡單單的六個字,卻組合成了最質樸、最純粹、最動人的“為官誓言”。從黨的好干部焦裕祿到人民的好村官沈浩再到“陀螺部長”楊漢軍,他們都有“時時放心不下”的“一些事”,可能是“沙區造林”,也可能是“高效農業”,抑或是“人才招引”,但不論他們“牽掛”的是什么,愛崗敬業,一心為民是他們永遠不變的“初心”。
明代的呂坤曾說:“做官都是苦事,為官原是苦人,官職高一步,責任便大一步,憂勤便增一步。”通俗地講,就是為官者權責相系,苦樂相悖,權力大一分,責任就重一分,必須心里裝事、腦子想事、內心有牽掛的事。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兩苦三步”告誡黨員領導干部。他強調,干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要意氣風發、滿腔熱情干好本職工作,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因為對責任有牽掛,所以才“時時放心不下”。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我們的腳步,危急時刻,許多黨員干部主動作為、敢擔責任。不約而同地加入到抗擊疫情的隊伍中,主動挑擔子、扛重任,守護著人民群眾的健康。古人云,在其位、謀其政,司其職、負其責。作為一名被黨和人民賦予了一定職權的黨員干部,為官從政、履職盡責、干事創業,就意味著承擔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而職位越高、權力越大、干事越多,也就意味著肩負的責任越重。只有以敬畏之心對待應擔的崗位責任,才能不負組織的信任、人民的重托。
因為對人民有牽掛,所以才“時時放心不下”。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都牽掛著基層群眾,不論是十八洞村的精準扶貧、重返梁家河的調研,還是走進張北慰問困難群眾、四川涼山考察脫貧,習總書記一直身體力行,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冷暖掛在心間,生動詮釋著“時時放心不下”的為民情懷。再從“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焦裕祿,到當代“樵夫”廖俊波,“獅子型”干部楊漢軍,凡是心懷群眾、擔當創業的黨員干部,他們都把“時時放心不下”當作了自己的座右銘,轉化為撲下身子干事為民的生動體現。
因為對家人有牽掛,所以才“時時放心不下”。對家人有牽掛,就是為家庭“謀深遠”。“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只有保持對家人的牽掛,樹立規矩和紀律意識,對組織、對人民保持足夠的敬畏之心,才能不為人情所困、不為物欲所擾、不為利益所惑,做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時刻提醒自己,把好用權的“方向盤”、系好廉潔的“安全帶”。把從嚴律己作為愛護自身、尊重家人、珍愛家庭的具體體現,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 侯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