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地處江蘇北部,背靠長江經濟帶和環渤海經濟區,承接“一帶一路”、自貿區、沿海開發、創新試點城市等諸多利好機遇,如何打造區域經濟新增長極呢?隨著我市“十四五”規劃進入征求意見期,港城未來產業如何布局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
基于戰略高度考慮產業布局
當前,港城正在積極謀劃未來產業。什么樣的產業更加適合連云港,這需要基于連云港發展現實和戰略位置考慮。
我市經濟專家表示,當前,沿海經濟帶依舊是中國最活躍的經濟帶,也是最具發展活力的經濟帶。從這條經濟帶北望,可以看到大連、青島等產業基地,向南有上海、寧波等產業基地。這些重要的產業基地撐起了中國沿海經濟增長。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沿海經濟帶被賦予了新的任務和使命,需要進一步激活更多產業基地,讓沿海經濟帶發展可持續。這就要求連云港在布局未來產業時,要站在國家改革開放的戰略思考未來產業布局,力爭承擔起時代賦予連云港的責任。
近年來,我市加快了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發展,以徐圩新區為核心的石化產業基地加快建設,區域產業發展的規模效應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與此同時,隨著我市高鐵、機場、航道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推進,連云港發展產業的基礎越來越好,條件越來越成熟。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市具備打造重要的產業基地的可能。與此同時,隨著“一帶一路”、自貿區等國家戰略疊加,連云港開放優勢不斷彰顯。目前,連云港貿易便利化程度不斷提升,園區承載產業的平臺更加優化。“我們就是看中連云港產業發展的空間和服務水平才決定落戶連云港的。”市開發區慧智新材料現場負責人范麗芳說。慧智光學新材料是一家專門生產功能性光學新材料和高分子薄膜材料的企業,其產品普遍運用于5G高分子材料市場、5G智能穿戴、5G柔性顯示器等領域。項目建成后將年產3億平方米OLED光學新材料。“連云港具備開放的最高平臺,我們在這里發展企業,感覺信心十足。”范麗芳表示。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連云港建設區域產業基地和中心城市還有一些短板。產業規模不夠大,科技創新能力還待提高;消費市場疲軟,消費載體規模還需擴大;人才、平臺資源不足,規模企業數量不夠多等問題都在困擾我市打造區域產業基地和中心城市。為此,我市應科學調研未來產業布局,用新產業做大區域產業規模,強勢打造沿海經濟帶區域產業基地,帶動周邊區域產業再升級。
未來產業應重視規模和質量
連日來,徐圩新區盛虹煉化建設現場利用天氣便利,正在抓緊時間施工。目前,盛虹煉化16臺二甲苯推料式離心分離機已經順利抵達我市,這標志著盛虹煉化建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煉油罐區施工加速推進,柴油加氫、重裝裝置主體結構基本完工。
石化產業是我市重點布局的未來產業之一。作為江蘇臨港工業重要的基地,徐圩新區緊緊搶抓國家七大石化基地建設任務,加快引進盛虹集團、中化國際、衛星石化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入駐園區,并積極在灌云臨港產業區拓展石化產業的下游產業,力爭做長港城石化產業鏈條,做大石化產業規模,放大港城臨港產業效應。
市委黨校經濟教研室主任盧山表示,石化產業是連云港著力打造的規模產業。經過幾年的發展,連云港石化產業已經初具規模。未來,連云港應以石化產業發展為契機,加快布局綠色、低碳、環保的石化產業鏈條,盡快推動連云港經濟實現質、量雙增。
如果說石化產業是連云港規模增長的發動機,那么在大數據、云計算中尋求連云港數字經濟發展的契機則是為了提升連云港經濟的創新效應。近年來,我市一直在數字經濟上求突破。其實我市需要關注的未來產業不僅是數字經濟,還包括生物科技、新材料運用、智能機器人等產業。為此,我市應加快人才和企業集聚,通過招商引資和產業優化調整,加速建設重要的產業基地和國際海港中心城市。
發展未來產業需要新思維
當前,各個城市都在布局未來產業。如何做好未來產業規劃?如何激活未來產業需求?如何讓未來產業真正地成為主導產業?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思考。
在徐圩新區,經常能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打造中國的裕廊工業園”。為了學習裕廊,徐圩新區建立了一整條科學規劃體系,通過一系列子規劃夯實園區發展總體思路,并派遣了一批一線工作人員前往裕廊去學習。裕廊工業園建設最重要的思路就是完善的產業鏈條。在裕廊島上,新加坡政府以優惠政策引導產業形成上下游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模式。一家企業的產品或許就是另一家企業的原料,企業之間形成上下游關系,產生巨大的產業鏈整合效應。左鄰右舍的10家企業互供超過17種原料、產品和服務:這個工廠的產品成為那個工廠的原料,企業之間共享基礎設施和公用工程,使各企業專注于自己核心業務的同時,又與工藝技術上和產品供求上有密切依存關系的企業聯合起來,極為便捷地買賣原料和產品,創造生產協同效應,由此發揮出極大的一體化優勢。目前,徐圩新區也在按照這種理念安排園區落戶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徐圩新區需要堅持自己的正確理念,摒棄“裝到籃子里都是菜”的傳統招商模式。
其實,做未來產業難度并不少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近日,賽迪對貴州大數據模式進行了另一種分析發現,人才匱乏正在影響貴州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因為在今天的大數據中心建設中,土地、電力成本要素的影響權重在不斷下降,但是人才成本不斷成量級增長。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鐵夫教授表示,如果說當年人類研究100nm處理器所需的研發、運營人才隊伍是5人,那么現在研究的7nm、5nm所需的研發、運營人才隊伍是20000人,人才隊伍增長了幾個量級。因此發展大數據中心在未來10年內人才成本一定是最主要的成本因素。為此,各地新建的大數據中心將會圍繞“北上廣深”等互聯網、信息科技發達地區形成大數據中心產業集群帶,為這些地區的5G、IoT、無人駕駛等產業提供足夠快捷的“存儲、處理”資源。基于這樣的思維,未來城市大數據產業將更加關注人才富集區域。這就提醒我們在發展未來產業時依舊要堅持將人才因素考慮在其中,充分利用科協等人才組織,招攬人才,夯實區域發展基礎。(周瑩 連工信 孫東妍)
本稿圖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