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王文 李子龍)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耳熟能詳的詩句,告訴我們糧食來之不易,浪費可恥,節約光榮。
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近日,市餐飲協會、市旅游飯店業協會聯合全市酒店、餐飲企業發布“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倡議書,引導企業采取有效措施,將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為餐飲業常態化工作任務。那么,如今在港城各大餐飲場所,倡議落實情況如何?遏制餐飲浪費理念是否深入人心?
部分餐飲場所 仍存浪費現象
8月23日,星期日,14時許,位于市區通灌路上的某大型酒店宴會廳剛剛舉辦完一場壽宴,客人已經散去。筆者看到大部分餐桌上的菜品都沒有吃完:一些被疊在主菜餐盤下面的涼菜,如咸水鴨、鹵肉拼盤等幾乎紋絲未動;一些分量較多的菜,如土豆燒牛腩、紅燒蹄髈、清蒸魚等剩了近一半;果盤內也剩下不少水果;部分餐位上還能見到幾根未被客人帶走的香煙以及沒有喝完的白酒和飲料。
“一般來說,喜宴因為桌數多、人數多、客人口味不一等原因,飯菜浪費的現象比較普遍。”該飯店領班王女士表示。飯店會主動提醒客人打包剩菜,但有些客人不愿意。特別是這種大型宴席結束后,連主家通常都不會將剩菜打包回家。雖說現在推行使用公筷公勺,但很多客人并未嚴格遵守。加上有些客人比較陌生,打包的話會對衛生有所顧慮。
位于同一棟樓的一家自助餐廳,食客已經離開,幾張餐桌上的小火鍋內還漂著肉和菜。正在收拾餐桌的服務員朱小虎說:“我們只能做善意的提醒,自從樹了提示牌說浪費要罰款之后,有的顧客會將吃不完的食物倒進垃圾桶,還有的會用紙、瓜皮等將食物蓋住。”
筆者走訪中發現,在一些平價餐館,家庭聚餐吃不完打包較多。總體來說,私人宴請打包率和主動性要遠遠高于公務、商務宴請。喜宴、自助餐廳以及單位食堂等餐飲場所,食物浪費現象較為普遍。
打包率和“愛面子”存在一定關系
很多外地人都知道,港城人民熱情好客,請客吃飯往往以豐盛的菜肴來展現熱情。如果出現“剛剛夠吃”或客人吃得“意猶未盡”,主家往往會被指責“太小氣”。正因為有這樣的習俗,才容易出現點菜量過多導致浪費的現象。
“兒子結婚是喜事,不能讓親朋好友覺得我們家摳門。我們擔心的不是吃剩多少,而是夠不夠客人吃,客人吃得滿不滿意。”市民彭阿姨上個月剛為兒子辦完婚宴。她告訴筆者,婚宴菜單調整了好幾次,開席前一天又通過朋友關系每桌加了兩道硬菜,直到大堂經理提醒太多了才滿意。她最擔心客人吃不好,那樣的話自己會覺得很沒面子。
“經過這幾年‘光盤行動’的倡導,現在一般餐館、飯店里面鋪張浪費的現象已經大大減少了。”在蒼梧路一家餐館做大堂經理多年的韓文文介紹。消費者節約意識也增強了很多,吃不完打包現象也比較普遍。不過,相較于中老年人,年輕人的打包率還是較低的。
“年輕人比較愛面子,不愛打包,十個有九個吃過就走。” 保潔員陳玉珍在萬達廣場一家餐館工作一年多,她工作的餐廳主打家常菜,有些菜品并不便宜。據她觀察,不打包的多為年輕人,尤其是戀愛中的小青年或者聚餐的大學生等年輕群體,桌上剩再多也不心疼,吃完飯兩手空空就走了。
三餐之需不是“講排場”的事
古人云:一飽之需,何必八珍九鼎?這句話放到今天,一點也不過時。“現在,蔚藍海岸大酒店、云臺賓館、花果山酒店和海州灣會議中心等餐飲企業已經帶頭宣傳反對餐飲浪費,服務員會主動提醒消費者,按需適量點餐。摒棄多吃多拿的就餐心理,餐后主動打包。杜絕攀比消費,不讓三餐之需成為愛面子、講排場的犧牲品。”市餐飲協會會長韓亮介紹。現在,不少餐館已經行動起來,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按照普通人一個人一頓飯的飯量,最多也就是750克,再多胃里也撐不下。10個人一桌,就是7500克,如果算上冷菜,熱菜都不到十道,再多就是浪費了。”蔚藍海岸大酒店相關負責人介紹。酒店不僅在大堂放置了“我光盤、我驕傲”“對浪費說NO”等顯眼的招貼,還在包間里面的餐桌上擺放了“勤儉節約”等宣傳牌,營造反對餐飲浪費的熱烈氛圍。
“需要社會、企業都努力,加大宣傳和引導,改變一些消費者的固有消費觀念,解決這一餐飲浪費的難點。”市市場監管局食品餐飲監管處處長翟永祥介紹。糧食來之不易,將節糧惜糧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節約每一粒糧食成為每個市民的自覺行動。對于餐飲服務提供者來說,要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將制止餐飲浪費納入到餐飲服務全過程,加強管理,減少原材料采購、備料中的浪費行為。要科學合理設計菜單,調整菜品數量、分量,主動提供小份菜、半份菜服務。及時主動提示消費者根據用餐人數合理點菜、適度消費,倡導“光盤行動”,規范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杜絕過度包裝等浪費行為,做好打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