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莊婷婷 孫一文 顧芳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推進的目的之一,就是使患者對基層醫生的信任度不斷提升。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是實現分級診療的關鍵。目前,隨著我市簽約服務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有了家庭醫生。家庭醫生服務在保障和維護城鄉居民健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離群眾的期待和需求還有不小的差距,究其原因,最大的制約瓶頸是家庭醫生數量不足,服務能力不強,從而導致簽而無約現象的發生。
服務能力跟不上 家庭醫生簽而不約
“我在外地工作,一直很擔心父母的健康問題。去年,我父母與所在社區的醫生簽訂了一份家庭醫生服務協議,當時我們挺高興。可是在找簽約醫生看過幾次病后,我父母覺得他們的業務水平不高,無法滿足自己的需要,以后就不愿再找他們了。”市民高先生告訴筆者。
據了解,當前,簽約醫生基本上來自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層醫生隊伍人才缺乏,尤其是有臨床經驗、診斷治療水平較高的全科醫生匱乏,而且整體隊伍知識老化、年齡偏大、業務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突出。特別在一些偏遠地區,家庭醫生人手不足、能力不夠,醫生所提供的服務與老百姓的期望還有差距。
此外,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配備的藥品品種與規格比較有限。有些簽約居民特別是慢性病患者去三級醫院專科就診后,因無法在社區購買到同樣的藥品,直接影響他們的滿意度與獲得感,繼而不愿意續簽。
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人”是首要因素
百姓最關心的是家庭醫生的診療水平,會不會把病情耽誤了。當前,服務基層的醫務人員主要以助理醫師或鄉村醫生為主,其診療水平和大城市大醫院的醫生相距較遠。特別是基層全科醫生的數量還存在較大缺口。
全科醫生,這個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才從國外引入。相對于大醫院的專科醫師,全科醫生又稱為家庭醫生,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
百姓最需要這種“科科通”的全科醫生,但目前卻極為緊缺。在歐美發達國家,全科醫生占醫生比例約為30%。按照到2020年每萬名城鄉居民有2至3名合格全科醫生的目標要求,我國約需28萬至42萬名全科醫生。此外,原本就總量不足的全科醫生中,約80%分布在大中城市。這就是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首先覆蓋老年人、孕產婦、兒童和殘疾人等重點人群,再將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的根本原因之一。
加強人才培養 充實家庭醫生隊伍
家庭醫生后續服務能力不強,導致簽而不約的問題如何解決?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前德表示,應盡快建立適合基層醫療衛生特點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一是對現有的基層醫生進行有計劃的系統培訓,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長效培訓機制,真正提高其服務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城市醫院優質人才資源,通過政策引導,支持有職稱的臨床醫師或有臨床經驗的退休臨床醫師,下沉到基層進行一年以上的定期服務。三是通過訂單式定向培養等途徑,為基層培養一批優秀年輕的全科醫生。四是通過動員在校應屆醫學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同時,政府有關部門要制定優惠政策,提供優厚待遇。
“除了加大全科人才培養力度,還希望通過推進醫共體建設,讓三級醫院專家融入簽約服務團隊,使城市醫院和鄉村醫院、高級專家和基層醫生建立緊密聯系,真正發揮指導幫扶作用。此外,針對當前高發的慢性病,全科醫生也需要不斷提高對高血壓、糖尿病、類風濕等專病診治能力。比如康達學院作為一所應用型醫學類本科院校,一直致力于助力健康港城、健康江蘇發展。自建院以來便開設了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教學,去年起更是承擔了省衛健委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的培養任務,已累計為社會培養了1600余名全科醫學生。在培養學生過程中,尤其突出農村常見病、多發病基本診療技能的培養。”張前德表示。
沒有人才支撐,再好的制度也只能停留在紙上。“治本之策還是要補上全科醫生的缺口,盡快培養一批經過正規醫學教育和全科培訓的高素質全科醫生來充實家庭醫生隊伍,將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培訓和推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一同推進。”張前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