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王文 王春明
倉廩實而知禮節,糧食生產一直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我市區位優勢獨特,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帶,是歷史上著名的魚米之鄉,也是國家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得益于近年來實施的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以及持續推進的“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我市糧食產能得到穩定提升,2018年實現“十五連豐”。但同時,資源利用強度過大、化肥農藥使用過量,影響我市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市農業農村局植保站站長杜永表示,構建綠色種植制度成為必然選擇。當然,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找到“治本”措施是關鍵。
資源環境壓力大
連日來,以赤霉病為主的小麥穗期病蟲防控工作已進入關鍵時期,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給麥地噴施農藥的農民。近日,筆者在東海縣洪莊鎮洪莊村采訪,正巧遇到村民陳永墜正在給小麥打藥。“防止紅麥頭的,就是赤霉病。”他給筆者展示了打藥的農具。至于農藥的具體名稱、農藥施用量,老陳顯然并不是太清楚,“藥是在鎮上買的,名字老長了,俺也說不上來,用量也是別人教的,不是第一年打,俺有數。”
近年來,我市農業形勢向好,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糧食實現了“十五連豐”,但化肥農藥過量施用也飽受詬病。老陳顯然是大多數種地農民的代表,下多少肥、打多少藥全憑經驗,或是口口相傳。
“就以施肥為例,不合理施肥的農戶較多。其中,糧食作物過量施肥的農戶占51%,施肥不足的農戶占19%,只有30%的農戶基本合理。”東海縣洪莊鎮農技站工作人員朱光霧坦言,原因在于“地塊面積小、農戶認知少,化肥用量與作物需求不匹配。”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土壤負擔過重。已有科學研究表明,過量化肥投入集約化農田,并最終向環境排放,造成了嚴重的面源污染、土壤酸化、大氣氮沉降增加等環境問題。再加上活土層變薄,土壤對肥料的耐受力正在下降。
針對肥料過量施用的問題,我市正扎實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行動,按照“施肥總量控制、施肥結構合理、施肥方式恰當、施肥時期適宜”的原則,將飲用水源地、畜禽養殖場周邊、耕地質量問題突出區以及高標準農田作為化肥減量提質增效的重點區域,并在全市范圍內建立若干個水稻、蔬菜綠色防控示范區,全域化肥減量增效取得明顯成效。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兩減”過程中仍實現了糧食豐收。
盡管我市化肥、農藥使用量已提前實現零增長目標,但總量基數大、利用率偏低、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依然突出。同時,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造成的環境污染也不容忽視,迫切需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綠色種植有必要
按照農業農村部意見,要把輪作、休耕和控水控肥控藥作為重要路徑,探索建立綠色種植制度。在杜永看來,綠色種植制度根本的一點,就是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產的全過程,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實現資源永續利用、農業持續發展。除了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種植制度還要推進“兩個統籌”,分別是發展與保護相統籌、生產與生態相統籌。
東海縣作栽站工作人員在試驗中發現,完全不施肥的小麥與平常耕作方式種植小麥的長勢區別并不大。
近些年,我國通過推進種植結構調整,開展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等,在構建綠色種植制度上取得了積極進展。以初步集成一批綠色種植技術模式為例,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創新了類型多樣、適宜本地實際的綠色種植技術模式。此外,在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等項目實施中,也集成了一套技術模式。
東海縣洪莊鎮農技站站長韋明則把綠色與產能和增收聯系在一起考慮。在他看來,減肥減藥是一種漸進式的過程,用了很多如有機肥、生物農藥等替代技術,也起到了很好的治理效果。這些環境友好的產品對生產本身是沒有影響的,改善環境的同時,提升了土壤有機質,產能也會有所提升。
“既然對產量沒有影響,也不會直接影響農民收入。”韋明表示,從長遠來講,產品越來越綠色化,價格自然會提高,農民收入也會增加,而減肥減藥也是成本的減少。
至于輪作休耕,優點顯而易見,輪作優于連作,有效的耕作措施優于輪作,而必要的營養元素補充是合理的,對重建農田系統的健康是有幫助的。
優質優價是關鍵
當前,我國正在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消費結構升級,由過去的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
“適應居民消費升級的新趨勢,需要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滿足日益多元化、個性化、優質化的需求。”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還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降低農藥等有害物質殘留,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確保優質安全、營養健康。
“推進綠色種植,要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通過政策體系優化,不斷進行制度創新,為綠色發展提供動力。同時,還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強化農民綠色發展意識,提升農民綠色發展技能,激發農民綠色農業生產積極性。”杜永說,同時發揮好科技的支撐作用,加速綠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深入的大背景下,更需要推行節本增效、提質增效,提升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業內人士認為,“關鍵在于能不能優質優價。”與發展傳統農業相比,綠色農業生產成本明顯提高。要讓生產者有發展綠色農業的積極性,就必須讓他們得到足夠高的回報,即實現優質優價。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單純講綠色生產、綠色農產品是沒有意義的。生態文明最終落腳點應該放在優質優價上,這是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據介紹,我市下一步將按照中央、省的部署和要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強化措施,重點抓好持續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大力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等,加快推進綠色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