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肖婷婷 李巖
隨著第十九屆省運會的閉幕,新一屆省運會的備戰也拉開了序幕。未來的4年,我市體育部門將以田徑投擲、拳擊、自行車、皮劃艇(賽艇)、籃球、排球等項目為重點,及早制定《連云港市第二十屆省運會備戰參賽保障方案》,在加大資金投入、做好訓練保障的基礎上,重點打造教練員和運動員隊伍,引入社會力量辦隊,不斷創新競技體育參賽機制。
突出教練核心因素
不斷提升訓練質量
“投擲項目表現突出,引得不少家長想要加入楊俊偉的投擲隊,這是好事。但是從長遠來看,這未必能達到我們預期效果。”市體校相關負責人坦言。如今,楊俊偉教練一個人獨自帶60名學員。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隊員多了,訓練的效果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打些折扣。該負責人表示,體校方面正在和楊俊偉商量,準備新招聘一個投擲教練來協助他。
針對我市教練員的結構層次———年齡較大的高級教練普遍不在業余訓練的一線工作,年輕的教練員成長緩慢,年富力強的中堅教練極為缺乏的現狀,業內人士認為,從外地引進高水平教練員不失為一種良策,高水平教練員是讓“苗子”能夠成材的重要保障。
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保障教練員的訓練質量、提升教練員積極性,新一輪周期中,我市將重點探索評聘分離的新路子,強化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學習吸收外地的經驗,采取柔性用人措施,聘請國家和省級等外地高水平教練定期指導和評估訓練績效;強化訓練計劃、訓練大綱執行和訓練大綱達標的檢查,將訓練大綱達標率做為核心指標,列入教練年度考核的重點,周期第二年進行第一輪評估,周期第三年中期評估,對于評估不合格的教練員和隊伍予以堅決調整。
重視運動員選材
不斷強化訓練效果
“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當運動員,也就鳳毛麟角的幾個人。但就那么幾個人,我們體校教練也難‘收入囊中’。”田徑教練張建兵說。教練員在去基層學校進行選材的時候,經常會遇到種種阻礙,根本不能盡情選材。“沒有熟悉的人帶著,沒有教育局的人打招呼,你甚至連學校的大門也進不去。有時,你進了學校,發現了苗子,不是老師不同意,就是家長不同意。”張建兵表示。
筆者認為,要想真正選出苗子,還得重視頂層設計。一方面,要真正解決學生上學問題,要打破縣區優秀苗子在市區學校借讀的體制性困難。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校體育老師,甚至是學校的考核,規定該學校每年必須輸送幾名優秀苗子。輸送的苗子經考核通過,可給予相關學校、體育老師相應的加分或是獎勵。
此外,針對現役的運動員應制定隊伍年度外訓、夏訓和冬訓計劃,積極聯系省運動代訓,將外訓和代訓的資金列入年度計劃,保證優秀運動隊每年有一到兩次的外訓機會,省運會比賽年保證兩次左右的外出交流比賽,強化訓練效果。“不少城市會選擇從外地引進運動員打比賽,這是提升比賽成績最靠譜、最立竿見影的方法,但這不是我們的可選項。只有加大對本土運動員的重視與扶持,才能帶動整個城市競技體育的良性循環。”市體校相關負責人表示。
引入社會力量辦隊
創新競技體育參賽機制
在本屆省運會上,省內不少兄弟城市均有社會俱樂部代表所在市參加省運會。其中,南京、南通、鹽城側重足球方面,常州側重籃球方面,南京側重排球方面,而我市尚在摸索階段。
“今年來,隨著三大球的職業化進程的加快,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三大球的青少年業余訓練中。”市體校相關負責人表示,“采用社會辦隊的機制,能夠更加好地調動社會資源,讓社會力量參與到體育中來,這也是我們現在重點引導的一個方向。同時,社會力量更加靈活,它的投入機制、運動員選材機制,也會更加靈活更加多元化,能夠把更多的資源集聚到競技體育的各個項目上來。”
在今年6月份,市體校與某培訓機構共建“快樂體操培訓基地”。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該項目遭遇重重阻礙,并沒有發揮其真正作用。業內人士認為,要想真正實現社會辦隊,需要政府、市體育主管部門加大在政策扶持、體育產業引導資金支持、教練員培訓,甚至是項目牽手學校等多方面的支持力度。
“在我市獲得體育產業引導資金支持的企業更應回饋社會,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職能,不斷加大對我市青少年體育的贊助和支持力度。”市體校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