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張晨晨 朱楠
近日,我市委托中標單位蘇州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的《連云港市歷史文化保護規劃》正式啟動,規劃范圍包括連云港市區行政轄區和東海、灌云、灌南三個縣。
為保證編制規劃科學性和可行性,保障申名工作順利推進,6月26日上午,市申名辦組織召開《連云港市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專家座談會。來自我市地方歷史文化研究的專家彭云、韓世泳、李洪甫,以及淮海工學院、連云港師專、文廣新系統和其他相關單位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座談會。
在座談中,與會專家學者們從遺存發掘、主題提煉等不同角度,深入討論了規劃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完善建議。
在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上 需同頻共振,尋到共贏支點
毋庸置疑,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城市的名片,集中體現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歷史底蘊,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在這場專題座談會上,蘇州規劃設計研究院項目組專題匯報了《連云港市歷史文化保護規劃》,讓我們得以一窺全市歷史文化遺存的整體格局。
該初定版的規劃方案從“物產豐饒”“交通樞紐”“軍事重鎮”“海陸變遷”“風景奇秀”等幾個方面,全面梳理了我市歷史文化淵源,總結了山海資源、歷史文化物質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特征與保護價值,彰顯了我市獨具特色的山海文化格局。
“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對一座城市負責的表現。”與會專家們坦言:一個有著幾千年文化底蘊的城市發展史,會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多彩的文化傳統,而港城就是這樣一座城市,上至古東夷石刻文化,下至清末民初市井文化,時間上橫跨了四五千年,文化形態和脈絡一直更迭但沒有間斷,“將軍崖巖畫”所在的環錦屏山、“藤花落遺址”、“南城鳳凰古街”、“連云古鎮”等,都是歷代文化遺存最為集中聚集的區域。
“港城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多彩,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可以將它們有效整理、開發和利用,勢必助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申報,而申報成功則有助于給這些文化歷史遺存提供更寬廣、更有利的展示平臺。”我市文史專家李洪甫坦言。不過,他還提及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重經濟發展、輕歷史文化保護的觀念,使得我市在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上,一直達不到某種同頻共振,尋不到共贏的支點。
這最終導致我市整體發展觀念出現“誤差”,諸多歷史遺存由于保護不力,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毀壞損失,而當多年后意識到這一問題的時候,已經有些為時已晚。加之“補救”的手段有時缺乏系統規劃,導致一定的偏差。突出表現在此前諸多“讓位”于經濟發展的歷史古跡,在補修和重建的過程中,反而失去了原有的風格、材質、規格和布局。
“全面開花”不如“各表一枝” 城市文化需要獨特性、唯一性
只要是一座城市,它就會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自己的文化遺存。對此次擬定的保護規劃框架,與會專家大多數認為“大而全”,缺少獨特性和差異化。在現有的條件下,關鍵在于挖掘內涵和特色,把“規范動作”做足的基礎上,更需要將“自選動作”做優做亮。
那么,一座城該如何構建才能突顯其歷史文化的獨特性?我市著名作家彭云在座談會上坦言:我國當今的城市狀貌,是以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堆疊起來的,而那些獨特的歷史風物和遺存是否被保留和傳承,是展現一座城市獨特性的關鍵。在他看來,構建一座城的獨特性,很大程度在于挖掘和呈現這座城市獨有的歷史文化底蘊。
彭云表示,連云港的“石文化”是獨樹一幟的,“石刻”又是重要分支。譬如上古時期的“將軍崖巖畫”,這在全國都是獨有的存在。此外,“孔望山摩崖造像”則彰顯了我市作為佛教的起源地之一的獨特魅力,“海上絲綢之路”也可與之有效關聯,云臺山“抗日石刻群”更是與城市氣象和民族精神緊密相連,況且,連云港老街本就被稱為“石頭城”,更是特色集中而鮮明,獨特性彰顯。此外,作為淮北三大鹽場之一,連云港的“淮鹽文化”也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存。
而李洪甫在查看規劃綱目后,發現里面尚未提及給“名人名宿”專門劃出一個單元。他由此建議:歷史說到底都是人所書寫的;每個城市都會留下不同的名人遺跡,這也是我市彰顯歷史文化獨特性的切口所在。淮海工學院教授謝丹補充道:李汝珍、吳敬梓、沈云沛等,都是在全市乃至全國出名的歷史人物,他們的事跡和遺存是我市歷史文化獨特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具有可挖掘性。
點上要保護、面上可開發 文旅開發與保護應該協調推進
目前,我市擬劃定的歷史文化街區有民主中路、連云港老街、南城大街等區域,但需要留意的是,這些傳統街區的面貌有一些已經不同程度地改變了原有建筑風貌和布局。此外,我市不少歷史遺存都被現代建筑包圍,“養在深閨人未識”,最終導致面積不斷被壓縮,歷史風貌價值不高,市民關注度低。因此,文旅開發與保護的協調推進,勢必成為今后一段時期的“組合拳”。
當前我市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修復理念還稍顯遜色,特別是在整體風貌上。“歷史文化街區不僅僅是單個建筑,還要考慮整體,尤其是整體構造和山水格局。”我市師專副書記陳留生說。在歷史建筑的整體構造上,需要進行原真性修復,而非用現代的水泥鋼筋、燈光舞美進行外立面包裝,不然就本末倒置了。在街區的布局上,也不該完全“妥協”于游客的現代審美和消費需求,而是要將其中的古樹名木、自然環境、水系河流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不然同樣是本末倒置。
此外,在推進歷史文化保護開發工作的過程中,務必要做到點面結合。與會專家一致建議,歷史遺存的保護與文旅內涵的開發相協調推進,勢在必行。但目前應是保護大于開發,要在“點”上確保歷史遺存的完整性、原真性。而在“面”上,則可以基于歷史記載和文獻資料,圍繞這些核心區域,在外圍通過一些城市設計,再現和濃縮這段歷史發展脈絡,從而讓市民和游客在滿足文旅消費的同時,也恰如其分地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