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李耀華 孫淑莉 徐秦川 文/圖)在海州朝陽西路,從事餐飲經營的王先生每天都會叮囑員工將食客丟棄的衛生紙等垃圾放置一處,而將收集的食物殘渣及其他餐廚廢棄物放到門口專用的垃圾桶內,供市內一生物科技公司回收加工之用。此前,餐飲點所有垃圾都是不加區分收至垃圾桶,而如今,這種垃圾分類已成為市區很多餐飲點的自覺行動。當很多市民還在糾結于垃圾如何分類之時,很多單位和個人已先行一步。據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近年來一直把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作為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的重要內容,積極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工作,促進了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良性循環,也提高了城市宜居宜業水平。雖然目前港城垃圾分類工作還處在初級階段,但這篇大好文章畢竟是破了題。
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建設基本成形
除部分餐飲企業自覺對垃圾進行分類外,一些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也積極參與,這無疑是港城垃圾分類工作邁出的重要一步。為規范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及處置,我市早在2016年就已制定了垃圾處理規劃,并于次年在市區和三縣同步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規劃、餐廚廢棄物處理,該規劃明確了垃圾前端如何分類、垃圾分類后端如何處理、垃圾分類如何落實。去年,全市共有40個小區開展垃圾分類,覆蓋主城區和東部城區,其中委托第三方垃圾分類企業建設12個小區,通過技術合作,政府提供分類投放設施,企業提供統計、獎勵平臺建設6個小區,并有政府投入、管理建設22個小區。垃圾分類示范小區按照國家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標準要求,實行三分類垃圾分類模式,對居民的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進行細分類。
我市還試點農村垃圾分類。目前海州區浦南鎮、開發區朝陽街道已開展農村鎮村全域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采取陽光堆肥發酵處理有機資源化處置模式,有效減少垃圾運輸、無害化處理成本。海州區、開發區陽光堆肥房建設的同時,采購6000只農村分類垃圾桶已全部配置到農戶。我市還通過行政手段,強制全市機關事業單位開展垃圾分類,目前已完成50個機關事業單位辦公聚集區垃圾分類工作。目前,我市道路、廣場等公共場所已完成垃圾分類收集設施的布置,公共區域垃圾分類投放設施覆蓋率100%。我市還高度重視垃圾處理終端建設工作,將餐廚廢棄物處理廠、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垃圾焚燒廠擴能改造、垃圾填埋場封場等建設工作分步強力推進。目前,我市已建立完善的垃圾分類處置體系,建成一座處理能力1450噸/日的垃圾焚燒發電廠、一座95噸/日的餐廚廢棄物處理廠、一座100萬噸/年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等。垃圾焚燒發電廠通過熱電聯產,為周邊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清潔能源,實現垃圾資源綜合利用,累計供熱10萬噸,并網發電1.2億度。
垃圾資源化步伐加快,但亦有隱憂
我市還積極探索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可持續運營模式,避免政府高投入、居民低參與的模式,努力做到居民可接受、政府能負擔。在垃圾分類示范小區建設過程中,我市通過手機APP/微信模式,采取一鍵預約、上門回收、線上支付、線下交易,通過高積分獎勵、實物禮品兌換等方式,調動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積極性。目前,高新區垃圾分類示范小區東方之珠小區通過該模式已有700戶居民參與垃圾分類,不僅有效提高了可回收垃圾的分揀率,居民也通過垃圾分類積分獲得了獎勵。我市還積極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和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將垃圾分類從單純的政府大包大攬推向市場化。垃圾分類成績固然值得肯定,但其中也有很多后續問題待解決。
相較當前已實施垃圾分類的先進小區而言,其他普通小區遠未達到垃圾分類的模式要求。據介紹,目前僅海州主城區每天就可產生生活垃圾上千噸,另有100噸餐飲廢棄物和約200噸裝潢垃圾。除上述已實施垃圾分類的小區外,多數小區居民仍未對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垃圾進行分類,很多居民往往將所有垃圾“一袋裝”,然后扔到樓下的垃圾桶,除拾荒者作簡單分揀取走了可回收的硬紙盒、塑料制品和少量金屬廢棄物外,基本未進行其他分類,倒是個別泔水回收者將食物殘渣收走了事。小區垃圾桶雖然分成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類,垃圾清運人員也未按照其標識清運。因此,全市城鄉成千上萬的居民聚居小區或村落中,垃圾分類工作仍必須加大力度,簡單地放置分類垃圾桶并不能帶動人們自覺分類。同時,雖然目前相關單位日可處理餐飲廢棄物100噸,但真正回收上來的只有幾十噸。
擴大實施垃圾分類,還要多措并舉
顯然,垃圾分類與治理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正因如此,今年我市在加強垃圾分類中將做大量工作。在軟硬件建設方面,我市還將加快建筑垃圾資源化綜合利用廠投入運營,制定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扶持政策;加強餐廚廢棄物收運處置全過程執法,年內力爭餐廚廢棄物收運處理能力達到95噸/日;加快市區垃圾焚燒發電廠技術改造,各類污染物在線監測,達標排放,加快垃圾干化項目投入運營,提高垃圾焚燒發電廠無害化處理能力。在加快城區垃圾分類工作的同時,還將加快灌云縣垃圾填埋場建設,督促東海縣垃圾焚燒發電廠盡快完成前期工作,年底前開工建設,加快灌南縣垃圾焚燒廠建設進度,年底前土建完工。并將督促指導三縣年內各建成一座大件垃圾等可回收物分揀中心,用于大件垃圾的拆解、可回收物二次分揀、有毒有害垃圾暫存。
為繼續開展農村垃圾分類試點,我市還確定東海青湖、灌云圩豐和灌南新集三個鄉鎮年底前建成農村易腐垃圾就地處理設施,實現鎮村全域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置。市級部門將出臺垃圾分類示范小區建設標準、考核標準,指導各縣區開展分類收集工作,市區建成區建成112個垃圾分類小區,各縣建成區建成15至20個垃圾分類小區。鑒于目前很多市民在生活垃圾分類認識上仍有較大出入,市城管等相關部門和單位還將以“創文”為契機,進一步拓展垃圾治理的載體和手段。積極引導群眾轉變生活方式,共同參與到環境衛生的日常保潔和秩序維護中去,自覺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同時,還將持續強化氛圍營造,大造聲勢、持之以恒做好宣傳工作,既提高“垃圾圍城”嚴峻形勢知曉率,更讓垃圾分類的正確方法深入人心。其間將重點抓好老人、兒童等垃圾分類“易感人群”,發揮“小手拉大手”作用,形成垃圾分類全民參與、人人踐行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