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春節黃金周期間,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22.5億元,同比增長11.5%左右。在商場零售普遍銷售下滑的今天,港城商業市場交出了還不錯的成績單。然而在調查中,筆者發現港城商家留住本地消費者依舊任重道遠,特別是一些商貿商家普遍感覺生意不太好做。那么,如何留住本地的消費人群,帶動消費呢?
(□ 周瑩 王雅萱 文/圖)
生活類消費需求居高不下
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全市重點監測的流通企業家用電器及音像器材類商品銷售1800萬元,同比增長8%;通訊器材類商品銷售比去年同期增長12%。蘇寧電器黃金周期間累計實現銷售額突破450萬元,同比增幅達18%。我市家得福超市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750萬元,同比增幅超20%。在隴海步行街和鹽河巷41萬人次中,服裝鞋帽類約占總銷售額的51%,餐飲酒吧類銷售額約占31%,比去年同期增長近3個百分點,珠寶飾品類銷售額占5%,其他類別約占13%。
專家表示,這一系列數字顯示,目前我市消費主體依舊是需求性消費,其中家庭生活消費占主流。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市應加大相關商業的布局,盡可能滿足市民生活類需求,特別是要加大社區消費體系建設。
海州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針對這個弱項,海州區正在加快行動,力爭到“十三五”末,鎮和各街道要建立社區商業服務中心,使之覆蓋整個城鎮。形成規范化、個性化和親和力的社區商業服務體系,形成以社區型購物中心或以日用百貨、副食品連鎖超市為核心,各種專賣店、便利店、特色店相配套的社區商業服務網絡。與此同時,海州區還將完成社區最后100米的商業服務配送,形成遍布的、便捷的社區商業網絡,通過全時全位的商業服務,滿足人們生活、生產要求。
文化娛樂成為新消費增長點
如果說加快社區商超配備是解決港城商圈人流過分集中的方法,那么,調整商圈商業業態則被認為是提升質量部分。最新的商圈報告顯示,目前,國內商圈內餐飲、電影院、游樂游藝、KTV、教育培訓、健康養生等服務商戶數量顯著增加,消費者不僅需要在商圈購物,還在商圈內尋求自己休閑娛樂、教育培訓、健康養生等體驗服務。
兒童娛樂設施還被認為是港城商圈必備的配置。“現在的家庭都是‘小鬼當家’。孩子想去哪兒玩,我們全家的休閑娛樂就選到哪兒。”對于“上班族”李小姐而言,每天下班后到睡覺前的幾個小時是她和兒子難得的“親子時間”。“兒子最近特別喜歡‘寶貝王’里面的游樂設施,所以我就去辦了一張會員卡。”李小姐說,這張會員卡也鎖定了他們全家的休閑、消費的主要場所。目前,我市萬達、蘇寧、利群三大市區商業綜合體內都配備了兒童設施。
相比兒童設施的富足,成年人的文化消費卻非常少。今年過年期間,我市各大影院火爆也暴露了我市成年人文娛設施缺乏。專家表示,隨著我市城市產業發展,城市商圈要改變過去買東西的習慣。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同時,還要加快成年人服務內涵的挖掘。首先要加大成年人娛樂設施布局,除了電影院,要加快KTV、健康養生、教育培訓等新設施的布局,增加商圈內的成年人文化娛樂設施,留下本地消費者。
餐飲消費當升級
今年春節假期,港城各大商圈表現最佳的除了電影院就是餐飲板塊。如今,過去的“逛商場”正在變成“吃商場”,餐飲成為各大購物中心的主力業態。業內人士介紹,前幾年在商業綜合體中購物、餐飲、娛樂的比例通常為7:2:1,如今這一比例早被打破,普遍形成了5:3:2的格局,有的商業綜合體中餐飲的比重更是升至總量的40%至50%。
然而火爆之余,筆者發現商圈內的餐飲業生意并不好做。因為商圈中餐飲擴張速度太快,導致了新的同質化,同業競爭也在加劇,幾年前快速擴張的服裝品牌同質化在餐飲板塊重演。在采訪中,筆者發現很多早前的餐飲品牌如今已經改換門庭變為商貿或者新的品牌。以蘇寧廣場為例,早前很多的餐飲品牌,目前有兩三家已經退出廣場了。
那么,看起來火爆的餐飲市場是否能賺到錢呢?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筆者,一般來說,一家300多平方米的餐飲店,租金加上人力、食材等成本投入,毛利率要占到餐飲銷售的40%至45%才能保本。加上前期裝修費用,開在綜合體里的餐飲店,若是沒賺錢就等于虧錢。更可怕的就是一種蜂擁心態,市場上一旦出現一種新的東西,所有餐飲品牌都會爭相效仿,一擁而上。同其他行業不同,很多餐飲品類是很容易復制的,菜式、環境布置等復制門檻低,容易一哄而上。
面對這樣的困局,專家建議,關鍵還是改變商圈同質化尷尬。除了餐飲,港城商圈還需要配比具有社交功能的休閑業態和針對親子群體的教育、游玩、購物等設施,只有更多服務才能真正地吸引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