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在剛剛閉幕的省“兩會”中,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那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何這么重要?專家表示,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些低端的產業被淘汰出局,一些環保達標、工藝先進的產業被保留下來。特別是一些臨港產業企業明顯感到企業效益好轉。
(□ 周瑩)
擠壓低端產能讓臨港產業煥生機
數據顯示,2017年,我市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完成產值1097.92億元,同比增長25.4%,總量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7.9%;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完成產值714.28億元,同比增長19.7%,總量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1.6%。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連串的數字顯示,我市石化、鋼鐵兩大產業已經逐步擺脫行業困局,出現行業向好的趨勢。這主要得益于國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低端企業、低端產能逐步退出市場。我市一些臨港產業龍頭企業呈現較好的增長勢頭。
我市臨港產業出現觸底反彈不僅有統計數據作為支撐,臨港企業企業家也有深切的感受。新海石化負責人范建民告訴記者,2017年,他們企業經營情況還不錯,整個市場需求也比較旺盛。特別是因為企業提前布局高端汽柴油市場,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
與新海石化同處于柘汪臨港產業區的鑌鑫特鋼也感受到了行業暖冬。企業負責人陳禹表示,今年鋼鐵市場出現了復蘇,他們借助在連云港發展的優勢,成本比較低,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很好的優勢。下一步,他們將繼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帶動企業趁勢而為,快速轉型。
專家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之初,一些連云港企業家和園區的管理者曾經非常擔心這場風波會影響連云港臨港產業發展,但是今天一連串的數字顯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的都是低端產能,為連云港發展大臨港產業騰出了空間。在這樣的背景下,連云港要更加堅決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真正有利于發展的臨港企業得到更快地發展。
打造高端臨港產業新高地
當前,國家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深水區,新一輪改革號角已經吹響。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我省將深化化工企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堅決依法依規整治和關停環保、能耗、安全不達標的企業。推動開發園區和所有化工園區(集中區)實施循環化改造。專家表示,這一系列的表述預示著我省將開啟新一輪整改力度。我市各個園區要堅決執行中央、省、市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落后產能的整治,確保我市的產業環境得到全面提升,確保落后產能和僵尸企業堅決離開連云港產業板塊。
臨港產業是連云港一直想突破的產業。曾幾何時,連云港在上一輪開發時,在兩灌化工園區布局了一批臨港小化工。這些化工企業大多數是從其他地方轉移過來的。專家表示,我們在吸收這些企業的時候,因為當時歷史局限性,認為撿到籃子里都是菜,全部接收。今天看來,當初的選擇雖然有歷史的合理性,但是對于當地環境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隨著國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推動這些落后產能企業通過技術改造,達到國家新一輪化工企業發展標準,通過兼并重組推動相關的企業整合,提升企業整體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利用市場化的手段和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法依規推進僵尸企業和無法進行技術改造的企業破產清盤或者牽離當地,提升園區產業環境。
在積極推進傳統園區改革升級的同時,我市也要推進正在建設中的園區高標準吸引企業。目前,我市正在建設臨港產業園區包括徐圩新區、柘汪臨港產業區以及連云經濟開發區。目前,這三個園區定位為高端石化產業基地、鹽化產業基地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這三個園區需要建立三個系統,為建設高端產業夯實基礎。首先要建立綠色準入門檻,通過專家論證建立園區產業進入的綠色門檻,擋住落后產能項目,為優質產業留下空間。其次要建立園區產業規劃,根據不同的產業板塊進行分工劃片入戶。即學習中小學劃片入學的方式,將園區大部分土地劃片規劃,為未來實現循環園區建設奠定基礎,也有效地讓園區內上下游產業實現互動。一些沒有想好的板塊,可以作為預留地,為未來產業留白。再次要建立招商引資生態風險評估系統,即通過專家委員會的方式,每個產業項目都必須通過專家技術評估和風險評估。
政府要當好管理者
在采訪中,一些企業家表示,臨港產業發展不僅需要企業自覺,還需要政府切實將監管責任落實到位。因為只有大家都在一個環保生態起跑線上,才能讓市場作用發揮更加準確。
2017年,困擾我市海州區居民的德邦老廠搬遷事宜全面啟動,我市一方面要求企業做好老廠區的設備安全拆除、土壤修復等工作,確保老廠區的安全、穩定,另一方面要求做好新項目的建設實施,爭取早日投產達效。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德邦搬遷是我市推進化工企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中的重要事件。目前,我市正在積極謀劃“升級一批”企業與徐圩新區大石化項目如何配套,產業鏈發展上多想辦法、多出實招,切實做大、做強連云港石化產業。
專家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讓落后產能停下來,讓擁有先進產能的企業得到發展。在這樣背景下,政府監管必須到位。只有監管密布到園區、企業各個環節,才能讓一些落后產能企業放棄幻想,真正地去提升改造,才能讓優先改造的企業感受到改造后的優勢,堅定改造的信心和決心。這就需要我市必須建立環境綜合執法部門,打破條塊限制,讓真正的環保綠網深入到城市的每個毛細血管,管好園區和企業。與此同時,還要建立綠色考核指標體系,讓考核指揮棒帶著政府落實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讓產業更加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