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張晨晨 王婧 海州區東苑社區居民、62歲的杜大爺,退休以后,就成了社區圖書館的常客。“我平時喜歡到圖書館翻閱一些養生類的圖書。”他介紹道,“自從我們社區專門開辟了獨立的文化活動場所,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就豐富了起來。因為能提供場地排練,我們還成立了舞蹈隊、太極隊、溜溜球隊,刮風下雨都有地方去了!”
如杜大爺所言,東苑社區是我市正式掛牌的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在這里,不僅有圖書館、健康小屋,還有舞蹈室、乒乓球室、健身房、老年活動室,滿足了不同居民的文化需求。
那么,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是什么呢?據了解,這是由政府主導的,作為當地主要文化資源供給主體,以滿足民眾文化需求為目的,提供全方位文化產品和服務,是基層性綜合性文化陣地或組織。
作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基層的重要抓手,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是一項文化惠民的工程。那么,我市在此方面做得如何呢?
■ 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如火如荼
日前,筆者來到了新東街道蒼梧社區、東苑社區、文昌社區,開發區韓李村,連云區南巷社區等,這些地方均在大力建設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筆者發現,這些地方均有各自的文化特色,蒼梧社區出版了自己的雜志和報紙,文化活動多且精彩;文昌社區開設了自己的網站、微信公眾號,電子顯示屏、觸摸屏電腦一應俱全,信息化建設成效明顯;東苑社區文體活動室寬敞明亮,室內健身設施齊全。
“市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大家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滿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全面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市文廣新局社文處相關負責人介紹,2014年以來,我國農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農村文化的供給能力明顯提升。在此期間,我市也順勢加快了建設步伐。
公開數據顯示,在2016年,全市已完成343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任務,并順利通過省文化廳檢查驗收。今年年初,市政府組織召開了相關建設推進會,明確要求“十三五”時期按照每年20%的建設計劃,到2020年全面建成1695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并形成一套符合實際、運行良好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一支扎根基層、專兼職結合、綜合素質較高的基層文化隊伍。
據市文廣新局社文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從在全市基層加快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以來,全市基層市民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有了明顯改善。譬如2016年以來,板浦鎮緊密結合綜合文化站提升工程,建成了一個占地1000平方米的鎮街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該中心免費開放活動項目11個,建有鏡花緣歡樂大舞臺、報刊閱覽室、乒乓球室、老年活動室等,受到當地居民極大歡迎。2017年,該鎮還建設了區圖書館板浦分館,館內藏書達萬冊,書籍種類齊全,圖書室實行微機化管理。按照“八個一”標準,在活動室打造和活動開展方面下功夫,推進5家社區(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目前均已達到省級標準要求。
■ 軟硬件建設當齊頭并進
在我市,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設施雖然已經基本實現全覆蓋,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目前,我市在此方面仍存在不少突出的問題,需要解決。”在剛剛結束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領導小組擴大會議上,市文廣新局局長田明說。
“目前全市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中,部分文化設施面積不達標、設備老舊、運轉經費配備不到位。當然,個別縣在文化部、省文化廳督促下,基層文化設施建設運行的效果改觀較明顯。”田明指出,不過,這些設施仍然存在不少“空置”問題,設施設備利用率低,文體活動不豐富,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群眾滿意度不高。他分析道:加強基層專業文化管理人員的配備,豐富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方式,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所在。
“以前,鄉鎮文化站之所以對農民吸引力不大,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專職人才和專業文化資源,硬件上去了,軟件沒跟上。”田明說,目前,部分縣區基層文化管理人員的配備還沒完全到位。慶幸的是,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重視。目前,通過引進社會資源和力量,發揮文化志愿者的作用,鄉鎮綜合文化站變得活力十足,越來越受農民歡迎。譬如,灌南縣碩項村,就根據社區群眾老年人和留守兒童居多、文化教育程度低的實際情況,拿出5萬元,聘請專業教師開展了廣場舞、健身操、秧歌舞推廣培訓等,基本實現了家家有參與、戶戶都活動的目標。
除此之外,每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都應該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依托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興辦讀書社、書畫社、文藝俱樂部,組建演出團體、民間文藝社團、健身團隊等文體活動團隊,培養社區開展文化活動、打造活動品牌的骨干力量。部分鄉鎮(街道)、村(社區)若是能將本地特色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挖掘,更不失為一種“推動地區文化發展與繁榮”的良策。
譬如,近年來,板浦鎮著力打造鏡花緣文化活動品牌,先后建設了鏡花緣市民文化廣場、鏡花緣歡樂大舞臺,鎮文化站也先后成立了鏡花緣書畫中心團隊、鏡花緣歡樂舞蹈隊等7支業余文藝團隊。他們利用李汝珍紀念館這塊文化陣地,先后創立了兩個海州五大宮調傳承基地,組建20多人的五大宮調演唱團,堅持正常活動,邀請市、區專家來鎮指導或團體交流等,極大豐富了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也促進了千年古鎮經濟文化的共同發展與繁榮。
■ 組合聯動和機制完善不可少
“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不是一家單位、一個部門、一個人的事。聯動協調與合作才是根本之道。”市文廣新局社文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不過,由于條線管理的格局,公共文化建設存在著多頭建設、政出多門的問題,文化、組織、民政、教育等多個部門都在基層建設了一些設施和場所,但因為資源缺乏統籌和整合,組合拳整體效應的發揮還不強。”
縱觀全國各地有關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也不乏成功案例。譬如,成都創造性地打造“公共文化服務超市”,這是成都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亮點。他們集合全市各級文化館、圖書館、藝術院團和各類社會文化組織的文化資源,以“超市化”供應、“菜單式”服務的方式,在政府、社會力量、群眾三者之間搭建起高效、便捷、規范的采購服務平臺,暢通了公共文化服務供需雙方信息溝通渠道。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還要意識到,基層群眾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參與者和享有者,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必須問問群眾滿意不滿意。因此,我市還亟待建立和完善以群眾評價為重要指標的評價機制。“我們計劃通過傳統調查與新型媒體調研結合,如廣泛運用座談會議、調查問卷與微博、微信平臺等多種方式,收集群眾對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需求、評價和建議,以利于更精準地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市文廣新局社文處相關負責人說。他們還將適當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評估機制,對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進行權威、公正的評估,避免公共文化服務和政策出臺的“自娛自樂”,起到監督提升的重要作用。
若要調動各個相關部門和基層單位的參與積極性,還需要加大協調重大公共文化服務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劃的制定、實施和考核。譬如,近年來,市文化館迅速轉變傳統文化館陳舊自封的工作觀念,對照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的先進標桿,不斷強化公共服務意識,找差距、想辦法,將館員服務效能與個人目標責任制相結合,將單位主要業務活動與創作目標在年初績效目標制定時進行科學分攤,明確各個項目的主要責任人與團隊,充分調動了業務人員特別是青年業務骨干的工作積極性,在基層文化服務過程中,發揮了鼎力作用。
圖為全市各地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