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張晨晨 解永紅 文/圖)小說、散文、報告文學、電影劇本、新聞特稿……日前,《文思連云———連云港當代作家書展》在市圖書館舉行,書展展出連云港當代100多名作家出版的2000余冊書籍,涉及門類眾多,引得廣大市民紛紛前來分享家鄉作者的精神食糧,而這場書展也在集中展示我市的文化軟實力上,開啟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文化是軟實力,近年來,各地對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重大意義都達成了一定的共識,而諸多地方都意在通過打造本土的作家群來實現這個目的。借此書展,也引發了如何打造我市“作家群”的思考和討論。
首個地市作家書展開幕
我市“作家譜系”首次呈現
市作協成立至今,68年來,涌現出了老中青幾代作家———劉國華、徐則臣、陳慶港、柏邦妮等,最年輕的作家是1997年出生的李政輝,他們創作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據市作協主席蔡驥鳴介紹,目前,我市文學創作隊伍擁有中國作協會員十余人、省作協會員一百五十多人,呈現出老中青梯次相對構成良好的局面。他們以一以貫之的文學精神,書寫港城之美,以飽滿的創作熱情,投身于港城生活。
“我們今年七八月份就著手籌備這個作家圖書展,在省內,這種純粹的本土作家書展還是很少的。”蔡驥鳴說,“我始終認為,連云港是個有著文學底蘊的城市。從遠古時代的神話,到關漢卿的《竇娥冤》,到吳承恩的《西游記》,到在贛榆生活十年的吳敬梓寫出的《儒林外史》,再到李汝珍的《鏡花緣》,以及石曼卿、朱自清,處處都是文學的元素,都具有浪漫因子,具有大海的胸襟。既有走向全國的,又有走向世界的,有不少可圈可點的地方。”
小說、散文、報告文學、電影劇本、新聞特稿等,68年的文學成果,上千本精美的圖書,讓觀眾感到驚奇和震撼。據悉,這次文學盛宴,為廣大讀者和文學愛好者提供了難得的觀摩、交流和學習機會。很多參觀者認為,這次當代作家書展,不僅是作家成果的一次很好展示,更是對連云港市文學創作的一個有力推動和促進。
“通過此次活動,豐富了市圖書館的文化內涵,擴大了作家的影響力,讓高雅的文學藝術再次走進大眾的視野。”一位參觀者評價道。從這次書展上,他們看到了連云港作家的個性與才華,如全國知名的本土作家徐則臣的《耶路撒冷》的厚重與哀傷,市文聯原主席周維先的小說《鄂爾多斯婚禮》的浪漫與悲戚,知名攝影記者陳慶港《岡底斯遺書》的孤絕與冷峻,懸疑恐怖小說作家成剛作品的驚艷與離奇。浪漫主義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的交相輝映,凸顯了我市文學隊伍的百花齊放,受到現場觀眾的一致好評。
城市文化品牌輸出需要文學作品
我市“作家群”概念還待明確
“文學藝術類名人或者名作,一般來講都極具個體特質,很少有什么地域屬性。不能用一地‘特產經濟’的思維來支持文學創作。”蔡驥鳴說,“但現在隨著各種地方文化意識的覺醒,打造‘作家群’的概念不斷被提及,因為其中凸顯的是一個地方的文化軟實力。”他說,已知目前全國不少地方都在打造“作家群”這一文化品牌,譬如昭通作家群、東原作家群、南陽作家群等,在中國當代文壇中都是非常獨特而堅實的存在。他們不僅貢獻著無數優質文學作品,更是振興地方文化的核心力量。
近年來,我市的文學創作事業同樣實現了井噴式發展,徐則臣、張文寶、陳武、王成章、李潔冰、麥豆等作家先后獲得魯迅文學獎、紫金山文學獎、省“五個一工程獎”等重要獎項,在各級報刊發表文學作品兩萬余件,出版文學書籍三千余種,為文化強市、文化強省的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與此同時,類似的文學獎項設置也在不斷完善,譬如第一屆花果山文化獎等。然而,表面看來,我市的文學事業發展順風順水,實則仍有捉襟見肘的困境。蔡驥鳴介紹:“不像那些著力打造‘作家群’的地市,目前,我市仍沒有明確的‘作家群’概念,沒有真正形成我市作家群獨具特色的綜合性文化品牌。”
蔡驥鳴表示,我市所有作家基本處于散兵游勇、各自為戰的狀態,而且客觀來說,本土出產的大部分文學作品,在思想含量、藝術分量、人文高度等方面,相對偏弱,因而作者和作品的社會知名度普遍不高,缺乏像莫言、趙本夫、畢飛宇等代表地方文學輸出力量的代表性作家,吸引力不強,從而對全市文化形象的宣傳推介相對有限。
打造“作家群”需要多方參與
青年作家力量亟待補充
“打造本土作家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能當成一項工程任務,去強行構建,否則會適得其反。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激發全市作家人群的創作熱情,這就需要頂層設計和機制完善,全方位考量。”一位業內人士稱,投入欠缺、資金困難、項目不定,是制約本市“作家群”這張文學名片開發創新的瓶頸。近年來,我市在文學作品的孵化培植、文創產業的布局和夯實等方面,雖都作了傾斜和扶持,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本土作家群文化名片的軟件和硬件建設,導致文學創作熱情受到波及。
與此同時,我市對文學人才力量的培養、引進、選拔、使用、激勵機制,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據筆者調查,目前我市作家的年齡結構呈現“紡錘形”,中間大,兩邊小,中年作家是中流砥柱。這等結構雖相對合理,但也直接說明,我市的青年作家群體很是薄弱。目前,我市注冊的作家里,“80后”作家寥寥無幾,“90后”更是屈指可數,幾乎出現了人才斷層。而我市大部分中老年作家的作品同質化又相對嚴重,在題材選擇、表現風格、寫作手法上都有不少雷同,缺乏新意和辨識度。
蔡驥鳴分析道,現在是個快消年代,文學作品也難逃被“碎片化閱讀”的宿命,甚至嚴肅文學作品會被邊緣化。但這又是個文學作品嚴重過剩的年代,大量網絡文學充斥其間,雖良莠不齊,但也令不少青年作家名利雙收。他們的作品風格獨特、個性突出,善于迎合年輕主流消費人群的閱讀心理和習慣,反過來也引領了當前文學市場的走向。而我市青年作家的斷檔,很容易導致我市中老年作家整體上摸不清當前文學市場的發展走向,從而出現事倍功半的“打折”效果,本土文化品牌的打造也相對舉步維艱。
“未來的文學發展趨勢,必將是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逐漸融合,并且網絡文學經歷一段時期的泥沙俱下之后,會自然沉淀,涌現出更多可媲美傳統文學的精品力作。”蔡驥鳴說,當務之急,我市需要發掘更多熟稔網絡文學創作的中青年作家,甚至可以對一些有發展潛質的作者開展作家簽約制,或者對應個人的創作計劃,實施創作假期制度,提供資金扶助,以達到扶持文學中堅力量的良好作用,從而不斷打造出結構更為合理的“本土作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