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編者按:園區經濟被認為是區域發展航空母艦。經過30多年的發展,連云港已經初步了形成了現有的園區經濟規模。站在歷史的新起點,連云港園區經濟怎么搞?如何讓日益被平均化的改革開放優勢再次勃發新生機?怎么讓今天園區成為明天港城經濟強引擎?
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促進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開發區要轉型。全省開發區改革創新大會也提出江蘇開發區要努力在“一特三提升”上下功夫。那么對于連云港而言,連云港園區經濟究竟如何走出轉型呢呢?
發展困局倒逼轉型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引發的問題一直在發酵。投資者投資欲望下降、市場需求萎縮、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創新成本居高不下等外部問題一直困擾著園區經營者。與此同時,我市園區經濟也存在內在不足等問題。
業內人士表示,首先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市所有縣區都已經建設了省級開發園區,在一些鄉鎮還分布著一些工業集中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少數園區存在產業定位趨同、主導產業不突出、特色發展和錯位發展亟待提高等問題。其次,隨著開發區政策趨同化,部分開發區存在改革創新力度不夠,內設機構不斷增多,其原先的精簡高效特色被丟棄。再次,市場意識不足、單位畝產不足、土地利用率不高等問題影響了開發區未來發展。
針對一系列問題,港城開發區必須實行轉型,通過轉型激發動力,通過轉型激活潛力,通過轉型重塑開發區新優勢。
其實轉型并不是中國開發區的個例,在國內外都存在轉型案例。2008年,隨著全球經濟不振,外資出現了下滑和萎縮的跡象,蘇州工業園迎來轉型之路。為此,蘇州一方面繼續優化園區環境,讓“蘇州服務”成為園區招商引資第一招牌;另一方面蘇州開啟了國內招商時代,省內外創新企業開始在蘇州聚集,為蘇州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奠定基礎。新加坡裕廊島也經歷過轉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裕廊工業園區為解決單一依賴轉口貿易、工業基礎薄弱和嚴重失業問題,著力發展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隨后,其根據市場發展將制造業向高附加值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方向轉型,依托良好港口形成以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機械制造等現代制造業和物流業為主的臨港產業園區。
這些轉型案例印證了轉型是開發區面臨危機最好破解之道。專家表示園區轉型一定是全系統的轉型,單純某個方面的轉型肯定不行。這就需要園區從頂層設計開始對園區整體體制機制進行重新梳理,建立市場導向的管理體制,讓改革開放再次成為園區經濟新活力。
轉型關鍵就是走自己的路
30多年來,我市開發園區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功能單一到多元發展,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壯大的過程。截至去年底,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園區達12家,我們的石化、新醫藥、新材料、裝備制造、冶金等主導產業,全部集中在各級園區。開發園區以占全市規劃土地面積6.5%的土地,貢獻了全市一半左右的經濟總量、55.1%的財政收入、77.3%的工業增加值、77.3%的實際使用外資、63.4%的進出口總額、53%的固定資產投資以及78.1%的稅收。除此之外,全市開發園區還提供了超過35萬個就業崗位。
這樣的園區成績讓人們對于園區有著特別的感情,也對園區轉型更加感到迫切。雖然港城大多數的園區管理者深切知道園區應該轉型,然而如何轉型?怎么轉型穩妥?這些問題依舊困擾著他們。
專家表示首先就是要正確看待自己和別人,才能在發展中求得商機。同國外園區管理者不同,連云港園區管理者大多數來自行政體制,缺乏企業經營經歷,對市場敏銳度不高。這就需要他們廣泛地走出去,了解園區管理經驗和教訓。這種走出去不是走馬觀花,是要看門道,各個層次都要看。通過學習先進了解園區發展趨勢和未來,觀摩同級園區找尋當下之路,還需要看一些經營不好的園區積累經驗教訓。其次當充分了解園區經營究竟是怎么回事后,園區管理者需要廣泛征集意見,分析園區產業和創新資源的特色優勢,選擇一至兩個產業鏈開始設計園區的產業群,并嚴格按照這個產業群招商引資、改善園區基礎設施和完善創新平臺。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園區管理者還需要考慮你選擇產業其他城市是否已經有?如果你做你的空間在哪里?你是否能比別人強?再次要嚴格制定園區項目和招商制度,因為這是園區發展生命線,切不可朝令夕改,讓園區產業始終處于動蕩狀態,這不僅會影響投資者信心,而且會影響園區可持續發展。
特色之路究竟怎么尋找?
連云港是一個地理生態比較豐富的城市,其園區特色之路也應該根據這樣的資源稟賦進行差異化發展。目前我市園區結構比較單一,缺乏個性化設計。根據我市的地理特色,我市園區其實可以沿海園區、傳統園區和創新園區。
沿海園區主要特色就是港口優勢,這些園區需要通過港口帶動區域制造業、轉運物流業和貿易發展。在基礎設施方面,要加快港口各類集裝箱碼頭、散貨碼頭和專業碼頭建設,建設公、水多種交通方式聯合的港口集疏運體系,形成以貨物轉運為主體,集合保稅、加工、貿易為一體的綜合工貿港口群。在產業方面,要根據園區自身發展階段,合理布局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的出口貿易園區(沿海園區早期階段)、以石油化工、船舶制造、機械制造等為主導的現代制造業和物流業為主導的臨港產業群(沿海園區中期階段)、以生命科技、信息、傳媒、環保為主導的知識經濟產業群(沿海產業園成熟期階段)。
傳統園區最大特色是就是豐富文化和底蘊,這就需要這些園區充分發揮園區特色走產城融合之路,打造產業新城模式。簡單地說,這些園區不同于臨港園區做產業,要更加側重發展都市型產業。首先開啟“工業旅游”開發,通過遺跡保存、展示中心等模式打造兼具旅游和工業功能的園區。例如東海開發園區就可以打造這樣的區域。尋找一些過去東海人開掘的水晶礦產遺跡、同水晶銷售、硅材料等企業聯動,打造連云港東海工業旅游。在這個方面,海爾集團工業旅游模式比較好,他們通過展示平臺,開啟工業旅游時代,推銷了海爾文化。我市也可以在東海等區域建設這樣的工業旅游景點,帶動區域招商和產城融合。
創新園區最大的特色就是創新資源。而在這些創新資源里面首先是學校。因為只有高等院校才能提供創新產業的人才和技術。縱貫國內外創新園區成功經驗關鍵就是其擁有高等院校這個核心。專家建議,首先我市在引入大學產業研究院的同時,應該邀請大學在這個區域配備相當比重的研究生院。其次,考慮在創新園區內配備產業高端研究所。目前大多數創新園區都會配備商務辦公設施,然而對于一個創新園區而言,能提供非常靈活實用的實驗室更為重要。這就需要園區主動作為,通過資金運作在園區內設計更多的公共實驗室,讓科研人員以相對低廉的價格進行科學實驗,創造更多科技成果。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提供小試、中試車間,為其未來產業化提供基礎。這些創新實驗室單筆投入費用比較高,但是其形成的聚合效應也非常可觀。 (周瑩 連經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