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婷婷 李曉敏 吳笑笑)在連云港中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廠區內,機器轟鳴,管道縱橫,碎煤機正在高效運轉,將黝黑的煤炭轉化成為清潔能源。一個手持扳手的身影在巨大的設備中穿梭,認真地進行設備巡檢,他就是張旭明,從黑龍江到港城,28年來,他憑借著對能源行業的熱愛與創新,從一名基層操作工到技術專家再到企業管理者,在綠色能源之路上加速前進。
■ 技術攻堅
從“跟跑”到“領跑”
張旭明的職業生涯可以說得上是一部中國能源工業發展的微縮史。從東北老工業基地到中部能源樞紐,再到西北戈壁灘上的新項目,他的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2022年,一次與連云港中星能源的邂逅,讓他停下了奔波的腳步。這里正在建設的IGCC(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項目,與他積累多年的動力、化工等經驗高度契合。而連云港宜人的氣候、優厚的人才政策,更讓他看到了事業與生活的雙重可能性。
2022年10月,張旭明初到連云港。當時處于疫情時期,施工人員數量不足,調試問題無法解決,向下游產業單位供汽又迫在眉睫,生產壓力如同波濤一樣席卷而來。面對困境,張旭明提出“以我們為主”的解決思路:調試人員、廠家服務人員無法進入企業內部,張旭明便組織企業內部人力,從研究說明書開始,結合管理規范和操作規程,通過電話、視頻跟蹤的方式進行設備調試,帶領著生產人員自己動手消除問題和缺陷,最終成功解決裝置開車問題。“這是最艱難的時候,這個項目開起來之后,后面就海闊天空了。”回想起這段時間,張旭明依舊感慨萬千。
■ 扎根現場
守護能源“心臟”
三臺燃煤鍋爐全年無休,僅有的15天檢修期如同“心臟手術”———中星能源的鍋爐系統猶如一臺精密時鐘,容不得半分差錯。如何提高檢修質量,能讓設備穩定運行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每年檢修季,張旭明都會帶著年輕工程師扎進現場,親自進行示范,用“邊修邊教”的方式傳承經驗。“我們的辦法就是嚴防死守,大修期間吃住在現場,我帶上年輕的工程師對修過的項目進行親自驗收,既傳授了經驗又做到了心中有數,年輕人成長得也很快。”張旭明表示。
隨著國家“雙碳”戰略的推進,張旭明主導了對全廠水平衡的梳理工作。通過調整化學制水率、回收利用高濁度廢水,不僅降低了高含鹽廢水的排放,還實現了化學水過濾器濾芯的國產替代,每年為企業節約成本超千萬元,中星能源有限公司已經悄然將“綠色環保”的招牌擦亮。
■ 匠心傳承
培育新時代能源工匠
張旭明常常把“言傳身教”這4個字掛在嘴邊,在人才培養上,他深知實踐的重要性。他通過實際案例,幫助年輕技術員理解專業知識,并對工作任務進行跟蹤指導。張旭明說:“讓技術人員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要結合實際講理論,安排的工作要有檢查、跟蹤和落實。”在他的管理下,生產部、設備部、技術部、安環部職責明確,支撐起來了中星能源的生產管理體系,而每天雷打不動的部門例會,既是問題解決的戰場,更是技術傳授的課堂。
張旭明還積極學習行業新技術,通過網絡、期刊和行業交流活動,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張旭明表示:“我喜歡有挑戰性的工作,始終保持學習的狀態。”
“連云港的天藍水美人熱情。”來自黑龍江的張旭明深深體會到連云港的魅力。政府提供的15萬元購房券、企業配備的免費人才公寓、為配偶解決的就業崗位,讓他真正扎根于此。2024年,他入選“連云港雙創人才”,這份榮譽也是他與連云港這座海濱城市的“雙向奔赴”。
在黃海浪聲與機器轟鳴的交響中,張旭明用自己的故事證明,他既是傳統行業的堅守者,更是綠色低碳的創新者。在連云港豐富的風能、光能、核能資源加持下,他將繼續秉持工匠精神,緊跟行業趨勢,為能源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力量。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