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 袁春梅 通訊員 張雪君?)在我市畜牧領域,蔣向君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身為市畜牧獸醫站站長、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她憑借深厚的專業素養和矢志不渝的熱忱,在守護全市畜禽產業健康、推動行業轉型、助力科研落地等方面,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工作30年來,蔣向君主持省市科研項目3個,參與科研項目17個。她主持省農委三新工程項目《羊秸稈顆粒配合飼料》,填補了江蘇省內反芻動物秸稈顆粒配合飼料技術的空白;主持的市科技局項目《飼料級動物油渣加工技術研究》,填補了省內動物油渣加工技術的空白。她先后獲得30多項科技進步獎和部省市各類表彰,所在單位近年也榮獲省市表彰13項。今年,她還榮獲了“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與病毒賽跑的“鐵娘子”
畜牧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也是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畜禽重大疫病不僅嚴重危害養殖業健康發展,還威脅著公共衛生安全與人民健康。
2018年8月3日,我國首次發生非洲豬瘟疫情,這一疫病死亡率幾乎達到100%,整個養豬行業心驚膽戰,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蔣站,我們養殖基地連續幾天有50多頭豬出現發熱死亡現象……”8月18日,正在休假的蔣向君接到了江蘇連城牧業生豬養殖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打來的電話。她敏銳地意識到這可能不是普通疾病,立即取消了早已承諾孩子的旅游計劃,第一時間趕往現場。
“既然沒有經驗可循,我們就把這次的考驗做成一個范本,每一步驟都要仔細記錄,留存高清照片。”蔣向君帶領團隊組織開展了解剖、抽樣、送檢等一系列緊急處置工作。后經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檢測,8月19日,農業農村部正式發布該疫情為全國第三起非洲豬瘟疫情,也是江蘇第一起。
蔣向君深知疫病防控的緊迫性與重要性。酷熱的8月,她身穿防護服連續奮戰了4天3夜,衣服一遍又一遍被汗水浸透。在控制疫情蔓延的同時,蔣向君帶領團隊加班加點組織撰寫技術論文《江蘇省首例非洲豬瘟的現場診斷》。論文一經發表,就在行業內產生了巨大影響,僅3天網上點擊量就超過了7.8萬次,被大家譽為“專業的解剖圖片,是中國非洲豬瘟診斷的教科書”。
蔣向君用自己的專業和敏銳,填補了國內非洲豬瘟臨床診斷的空白。同時,在接下來的非洲豬瘟疫情防控中,她積極建議和推動我市出臺了《關于加強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的實施意見》(連政辦發〔2019〕115號)等一系列文件。
“畜牧安全就是食品安全,更是鄉村振興的基石。”1995年,從南京農業大學畢業并獲得農業推廣碩士學位的她,一頭扎進了畜牧獸醫事業。從業多年來,她深知畜禽疫病防控是畜牧業發展的根基,稍有差池,便會給養殖戶帶來巨大損失。
多年來,她始終將責任扛在肩頭,奔波在疫病防控一線。她常年深入全市各個養殖場,定期采集樣本,運用先進的檢測技術,及時掌握疫病動態。在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疫病防控期間,她更是日夜堅守,制定防控方案。在她和團隊的努力下,我市畜禽重大疫病發病率持續降低,為產業發展筑牢了堅實防線。
執著種業振興的“播種者”
?
2020年,我市生豬價格直線飆升,每公斤售價達46元,老百姓“吃不起肉”的呼聲越來越高。
為促進全市生豬恢復生產,蔣向君組織起草《關于恢復連云港市生豬生產意見》等3個文件,到30多家全國大型養殖公司招商引資,組織召開35家擬投資企業座談會,協調自然資源局出臺全市生豬發展“一張圖”;組織開展全市大型生豬產業投資簽約大會,26家大型企業落地,總投資56億元。
一系列促進生豬生產、穩定市場供應的舉措,讓港城老百姓端穩了“肉盤子”。但蔣向君并不滿足于此,她知道“種業是農業的芯片”,唯有把種業搞上去,才能實現長遠發展。我市擁有的老淮豬、蘇北毛驢、徐海雞都是非常優良卻瀕危的畜禽品種,亟待保護和開發。
為啃下這塊“硬骨頭”,蔣向君想方設法多方探索,積極推進畜禽品種保護和科研工作。目前,在老淮豬、蘇北毛驢以及徐海雞3個地方品種中,老淮豬、徐海雞被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名錄,蘇北毛驢被列入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所有的畜禽遺傳資源均建立了地方品種原種場。
在贛榆區沙河子園藝場的徐海雞保種場,徐海雞過著“美好生活”。新中國成立前,徐海雞是連云港本地當家品種,后來因片面追求高產,大量引進外來雞種,致使徐海雞品種嚴重混雜,純種雞群幾近滅絕。徐海雞脛腳長羽、母雞長距、產白殼蛋,在地方雞種中獨一無二。2011年,省家禽研究所從原產地搜集了僅存的300余只純種徐海雞,在揚州進行搶救性保護。
“蔣站,什么時候把這些寄養的徐海雞弄回連云港保種?”2017年,剛剛擔任市畜牧獸醫站站長的她,接到時任江蘇省畜牧總站站長朱滿興的請求。
蔣向君把這話聽在心里,立馬落實到行動上。她多次帶隊開展調研,查閱資料,最終選擇贛榆區作為保種地點。經過她的不懈努力,2019年5月2日,960只徐海雞終于結束“漂流在外”的生活,在各方的期待下,實現“游子歸鄉”的夢想,回到了故地新居——贛榆區徐海雞保種場,順利進入地方品種搶救性保護階段。2023年,徐海雞順利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鑒定,進入國家瀕臨滅絕品種畜禽保種范圍。
這兩年,讓蔣向君操心的還有灌南黑豬,“灌南黑豬是灌南老百姓以梅山豬、二花臉豬和地方黑豬為種豬,經過40多年的自繁自養培育而成的。其產仔率特別高,平均產仔數達18頭到20頭,比現有的國家級種豬場平均產仔數還要高,具有良好的市場經濟效益。”
發現這一優良品種后,蔣向君既興奮又擔心。灌南黑豬能繁母豬現有存欄數約2.6萬頭,養殖主體主要是散養戶,飼養方式主要為散養。散養戶飼養,生物安全防控水平低,極易受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威脅。啟動選育工作迫在眉睫。
“育種工作能出成果都得8年到10年以后,那個時候我可能都已經退休了,但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必須全力以赴推進。”正是這份責任使然,蔣向君推動灌南黑豬2023年入選江蘇省種業重大品種協作攻關項目,2024年入選江蘇省生豬產業集群項目,獲批中央財政資金750萬元,讓灌南黑豬未來發展之路漸漸明晰。
打通科研轉化的“踐行者”
在市畜牧獸醫站實驗室里,一臺臺精密儀器閃爍著微光,身穿白大褂的蔣向君正俯身觀察著顯微鏡下的樣本。她的手指輕輕調整旋鈕,鏡片下病毒的細微結構逐漸清晰。
“病毒變異速度比我們想象得更快,必須搶在它們變異前解決,這些先進的儀器設備就是我們的武器。”為進一步提高重大動物疫病監測水平、規范實驗室的運行和管理,蔣向君帶領團隊在全省率先開展實驗室CMA資質認證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先后完成了實驗室質量體系文件編制、人員培訓等工作,并進行了歷時4個多月的試運行。
2019年1月4日,市畜牧獸醫站正式獲得由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頒發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CMA)》,成為江蘇省畜牧獸醫條線首家獲得該資質的單位。
“到目前為止,在全省動物疫病防控系統中,我們畜牧獸醫站實驗室依然是唯一一家通過省市場監管局認證取得CMA資質的實驗室。”蔣向君自豪地說。2023年,市畜牧獸醫站實驗室獲批農業農村部關于陸生動物病原學監測區域中心項目;2024年,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國家動物疫病監測站,為全國疫病監控提供數據支持。
如今,站在畜牧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上,蔣向君眼神篤定。“起好頭、帶好路,畜牧業轉型升級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在鄉村振興的壯闊圖景里,她用真情和實干續寫著“畜”勢勃發的新篇章。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