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晨晨 樊艷飛)在贛榆區墩尚鎮,一片片波光粼粼的魚塘上方,整齊排列的光伏板正將陽光轉化為清潔電能;水下,成群的魚兒在光伏板的蔭蔽下悠然生長。
這一幅幅“漁光互補”的獨特畫卷,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漁業生產方式,還為當地帶來了經濟發展的新契機,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光伏板下的豐收圖景
拂曉五六點鐘,天邊泛著魚肚白,墩尚鎮不少魚塘邊已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張永明是墩尚鎮的養殖大戶,這幾日市場行情不錯,他忙著接單、送貨。
我們來到張永明的魚塘邊時,十幾名捕魚工人已就位,他們身著防水服,腳踏膠靴,手持大網,在晨光中拉開了捕魚的序幕。
隨著一聲響亮的號子,工人們開始合力拉網。隨著漁網的收緊,魚兒們開始在網中跳躍,濺起一片片水花。此時,吊車的吊臂緩緩伸展開來,將一個巨大的網兜送到工人們面前,他們麻利地將一條條鮮活的魚扔進網兜中。很快,一網活蹦亂跳的魚兒被吊起,裝入早已等候在一旁的貨車中。
張永明站在魚塘邊,一邊仔細記賬,一邊看著各種魚兒被一一分類稱重。隨著最后一網魚的收網,這一天的捕魚工作終于在下午3時圓滿結束。
“初步統計,今天共捕了10萬多斤魚。這些鮮魚一上岸,就會被裝車發往全國各地,送到消費者的餐桌上?!睆堄烂鹘榻B。2斤以上的鯉魚,個大體肥、肉質鮮美,深受臨沂等山東市場的喜愛;小規格的鯉魚“坐上”冷鏈車,成為云貴川燒烤攤的搶手貨;鯽魚則供應蘇錫常、南京、杭州等地的餐館,訂單長年不斷。
雙向賦能的“夢幻聯動”
和傳統的魚塘不一樣,這片魚塘有個特別之處:水面的上方整齊地排列著光伏板,陽光透過板隙灑在水面,魚群在陰影下游弋。
近年來,墩尚鎮依托“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與轄區內光伏企業開展互利合作,推廣漁光互補項目,將水產養殖與光伏發電相結合,形成“水上發電、水下養殖”的新高效養殖模式。
“魚塘安裝光伏板后,對我們養殖戶來說是件大好事。”張永明給我們先簡單算了一筆經濟賬,“安裝光伏板的魚塘可以減免3年的承包費,后續的租金也比普通魚塘便宜不少,這相當于降低了養殖成本。”
更讓他意外的是,光伏板的設置并沒有過多影響魚塘的養殖效果。光伏板采用了柔性光伏支架體系,將下部空間利用率大大提高,給魚蝦留下了更寬敞的空間。光伏板陣列在水面上方形成遮陽屏障,能有效抑制藻類過度繁殖,為魚蝦生長創造了更穩定的生態環境。同時,當地政府還積極作為,出資成立了贛榆羅陽漁工貿有限公司,由養殖大戶與水產專家組成智庫團,定期為養殖戶們傳授高效養殖技術,幫助大家提升養殖效益,讓養殖戶們在養殖道路上不斷進步。
“漁光互補”項目不僅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還落實了碳減排政策。目前,墩尚鎮94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實現首批全容量并網發電。該項目全部投用后,預計年平均發電量約10.6億千瓦時。其中,項目二期在6月正式動工,建成后利用魚塘12000畝,裝機規模達到500兆瓦,年發電量達8億千瓦時,每年減少消耗標準煤18萬噸,可有效改善用能環境。
家門口的幸福崗位
“漁光互補”項目的實施,不僅為養殖戶們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還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以張永明的魚塘為例,碰上捕魚的時候,一個魚塘就需要十幾名捕魚工人,這些工人基本都是周邊村民。“捕魚工人一天300元工資,吊車師傅一天600元工資,過年的時候更高?!彼种刚f,認真地算了起來。
“年紀大了,工地里面的活不好干了,便回了家。”58歲的老李脫下防水褲,抹了一把臉上的水珠笑著說,“捕魚這活沒什么技術含量,一天賺的錢也不少,關鍵就在家門口,知足了。”
隨著“漁光互補”項目的不斷發展壯大,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從光伏板的安裝維護到魚塘的日常管理,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這為周邊村民提供了更多不同類型的就業崗位,讓村民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選擇合適的工作。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墩尚鎮經濟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目前,墩尚鎮已簽約落戶5個光伏發電項目,項目總投資77.4億元,占地3.4萬畝。“漁光互補”項目不僅徹底改變了墩尚鎮、村集體經濟總體薄弱的發展現狀和歷史困局,還實現了由鎮級“輸血”向村級自主“造血”的動能轉換,為鎮、村、民全域全員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